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跨越海峡的烽火记忆:从共御外侮到同赴复兴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霍哓哓    时间:2025-11-19

1938年深秋的福建厦门港,浑浊的海浪裹着碎沫反复冲击礁石,将硝烟的焦苦味揉进潮湿的晚风里。暮色如墨晕染海面时,一艘漆皮斑驳的小渔船悄然拔锚,船头溅起的浪花沾湿了船舱里青年的裤脚 ——22 岁的台湾青年林阿福紧攥着一把磨得锃亮的柴刀,刀把被掌心的汗浸得温热,他望着大陆方向起伏的海岸线,眼底的坚定里藏着逃出日本殖民统治的决绝,这已是他奔赴抗日战场的第三个日夜。

林阿福的祖父曾是甲午战败后台湾抗日义军的一员,最终倒在保卫家园的血泊中。自记事起,祖父的故事就像种子埋在他心里:“咱们是中国人,就算台湾被占了,根也不能断!”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的消息越过海峡传到台湾时,他攥着报纸彻夜未眠,第二天便趁着夜色摸出嘉义的家门,辗转数周才在厦门码头找到地下党组织,成了当地抗日游击队里最年轻的台湾队员。

在游击队的茅草棚里,林阿福遇见了来自福建漳州的陈志强。两人同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一个擅长在山林里辨路,一个熟悉当地方言,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战友。一次紧急任务中,他们要护送一批救命药品到山区八路军驻地,必经之路正是日军严密布防的封锁线。出发前陈志强的腿被流弹擦伤,走起来一瘸一拐,林阿福二话不说蹲下身:“上来,我背你走!” 山路上荆棘丛生,露水打湿了他的粗布衫,陈志强伏在他背上,能清晰感受到他急促的喘息和颤抖的膝盖:“阿福,你要是累了,就把我放下吧,别耽误了药品运输。” 林阿福却咬着牙把腰挺得更直:“不行!咱们是一起出来抗日的,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

那天夜里,日军的巡逻队突然打着手电筒搜山,光束在树林里扫来扫去。林阿福一把拉着陈志强躲进岩缝,用手紧紧捂住他的嘴,另一只手死死按住药箱,连呼吸都刻意放轻。日军的皮靴声在洞口来回踱步,手电筒的光好几次掠过他们的衣角,林阿福的后背被冷汗浸透,手心却因为攥得太用力,被柴刀的木柄硌出了血痕。直到巡逻队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两人才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借着月光一看,彼此的衣服都被岩缝里的碎石划得满是口子。最终,他们踩着晨光把药品送到八路军驻地,战士们握着他们的手,掌心的温度暖得人心头发热:“谢谢你们,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心连心,咱们一定能把鬼子赶出去!”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林阿福正和陈志强在田间帮老乡收割庄稼,两人扔了镰刀抱在一起哭。他多想立刻回台湾看看年迈的母亲,可海峡两岸的隔绝像一道无形的墙,把这个愿望拦了整整几十年。后来,他留在大陆,和陈志强一起参与修铁路、建水库,把对家乡的思念都融进了新中国的建设里。晚年的林阿福总爱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搬一张竹椅,望着东南方向的云霞,给孙辈们讲当年在山林里打游击的故事。他会指着地图上的台湾,一遍遍说:“那里有日月潭,水比咱们村的池塘还清;有阿里山,山上的松树比这棵老槐树还粗……等两岸统一了,爷爷一定带你们回去,看看爷爷出生的地方。” 话没说完,浑浊的眼泪就会顺着皱纹滑落。  如今,林阿福和陈志强都已化作尘土,但他们的故事却像山间的溪流,在两岸子孙后代中静静流淌。去年春天,林阿福的孙子林晓峰带着祖父的遗愿,捧着一抔祖父的骨灰,跨越浅浅的海峡,回到了嘉义的故乡。在祖父曾经生活过的老屋里,青砖黛瓦依旧,木窗上的雕花还留着当年的纹路,他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堂叔。两人四目相对的瞬间,堂叔颤巍巍地喊出 “晓峰”,林晓峰扑通一声跪下,把骨灰盒紧紧贴在胸口:“叔,我把爷爷带回家了。” 堂叔蹲下身抱住他,两人的泪水混在一起,浸湿了彼此的衣襟。随后,堂叔从樟木箱里取出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上的林阿福穿着洗得发白的游击队制服,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五角星,眼神里的坚毅和当年背陈志强过山时一模一样。

从抗战时期两岸同胞手挽手共御外侮,到如今两岸儿女心连心共盼统一,跨越海峡的烽火记忆,从来都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那些在战火中并肩奔跑的身影,那些为了民族大义挺身而出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刻下不容置疑的事实: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的血脉像榕树的气根,早已紧紧缠绕在一起,命运与共,生死相依。

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在神州大地上吹响,两岸同胞更应铭记那段烽火岁月,把爱国精神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我们要坚决反对 “台独” 分裂行径,就像当年林阿福和陈志强守护药品那样,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新时代的两岸儿女,该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并肩前行,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让跨越海峡的烽火记忆,在复兴之路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两岸同胞共同的梦想,在同心奋斗中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