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华夏大地,烽火连天,山河破碎。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家园,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长城。我的祖父李鑑中,这位来自甘肃陇西的知识青年,便是这万千英雄中的一员。1942年,21岁的他从黄埔军校七分校第17期毕业,怀揣着保家卫国的赤诚,投身到波澜壮阔的抗日洪流中,成为第四十二军司令部本部的一名少尉副官,而他与这支部队的烽火征程,也成为那段峥嵘岁月里不可磨灭的印记。
彼时的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敌我双方的较量愈发激烈。祖父加入第四十二军时,这支部队正肩负着镇守西北的重任。四十二军的建制在烽火中几经调整,却始终如一把锋利的钢刀,插在抗敌前线。最初,部队驻守在甘肃平凉 —— 这座扼守西北咽喉的军事重镇,既是抵御日军西犯的坚固屏障,也是连接各方抗日力量的交通枢纽。祖父与战友们在这里枕戈待旦,时刻警惕着敌人的动向,用青春的热血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随着战局的演变,四十二军奉命移防兰州白塔山。兰州作为西北的战略要冲,自然成了日军空袭的重点目标。那段日子里,刺耳的防空警报时常撕裂兰州的天空,日军的战机如恶鹰般盘旋,投下的炸弹在大地上留下一个个狰狞的伤口。祖父与战友们驻守在白塔山,日夜坚守在防空阵地。他们配合防空部队,紧张地进行警戒、疏散民众、传递情报,每一次警报响起,都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在这烽火与硝烟交织的特殊环境中,祖父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姑,在兰州白塔山降生了。这个在战火中到来的新生命,为紧张压抑的军营生活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也让祖父在保家卫国的责任之外,多了一份为人父的牵挂与力量。尽管日军的轰炸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与恐慌,但四十二军的将士们从未退缩,他们与兰州民众同心协力,用不屈的意志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空中防线,一次次粉碎了日军妄图摧毁西北战略要地的阴谋。
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军队的移防是家常便饭。祖父随着四十二军的脚步,辗转于多个战场。从平凉的阵地到兰州的防空哨,从黄土高原到戈壁荒原,他们的足迹印刻在西北的广袤大地上。四十二军始终听从全国抗战的号令,哪里有战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这支部队的将士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共同的使命凝聚在一起,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行军作战,啃着干硬的干粮,喝着浑浊的河水,顶着刺骨的寒风,却从未动摇过保家卫国的信念。
祖父的个人经历,恰似四十二军抗战历程的一个缩影。作为司令部的少尉副官,他虽未在前线与敌人正面厮杀,但司令部的工作却关系着部队的生死存亡。每一份指令的精准传达,每一次后勤的及时协调,每一份情报的细致整理,都直接影响着前线的战局。他见证着四十二军在战场上的英勇冲锋,也亲历着指挥官们在地图前的运筹帷幄;他感受着战友们的热血豪情,也目睹着战争带来的伤痛与牺牲。在那些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他与这支部队同呼吸、共命运,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融入到抗日的洪流中。
八十年光阴荏苒,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当年的烽火少年如今已离我们远去,但祖父与四十二军在抗战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与抗争精神,却如灯塔般照亮着历史的天空。他们用青春书写的忠诚与担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如今,我们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便是要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像祖父这样为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们。我们要传承他们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让英雄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