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伟大史诗,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关键环节,也为深化两岸家国情怀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情感资源。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论述,旨在剖析全民族抗战如何塑造并强化了超越地域与党派的家国共同体意识,并探讨这一“抗战记忆”在新时代转化为“复兴愿景”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研究认为,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实践是“两岸一家亲”和家国情怀最生动的历史确证;抗战精神所熔铸的共同体认同,是当前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共筑民族复兴伟业不可或缺的文化纽带与精神动力。文章最终提出,应以共同体视域整合抗战历史记忆,通过强化抗战历史教育与青年交流,将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共同体;家国情怀;历史逻辑;时代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尤其是关乎国家存亡与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形塑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的宝贵资源。全民族抗战是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自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抗日战争是一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是中华民族为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斗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侮的辉煌篇章;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更是一场真正的全民族战争。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血肉之躯共同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尊严。形成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推动了民族认同的深化与融合,点燃了民族自豪感与团结意识,增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与协作,为后来的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通过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两岸关系中家国情怀的凝聚作用。
这段共赴国难、并肩作战的历史,构成了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依归,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可撼动的历史注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这里的民族感情,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正源自于包括全民族抗战在内的共同历史遭遇与奋斗历程。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台独”分裂势力出于政治目的,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刻意淡化甚至切割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共同抗战的历史联系,企图从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上实现“去中国化”,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背叛,更是对两岸同胞民族情感的严重伤害。
基于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学科视角出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遵循,重新梳理和阐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核心问题: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实践如何生成并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与共同体意识?这一共同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消解“台独”史观、促进两岸心灵契合、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文章将遵循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论述逻辑,力图揭示从“抗战记忆”到“复兴愿景”的内在历史逻辑,并为对台工作、特别是两岸青年交流与历史教育提供学理支持与政策参考。
一、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塑造民族集体意识和社会结构的决定性力量。全民族抗战正是这样一个决定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关键社会存在,其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需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斗争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
(一)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觉醒的实践熔炉
抗日战争以前,中国虽历经了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与初步传播,但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尚未在全体国民中牢固确立。内部隔阂与外部侵略交织,民族凝聚力面临严峻挑战。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华民族逼至生死存亡的绝境,反而激发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全民觉醒。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超越了阶级、党派、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政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论断揭示了人民战争的本质,也指明了共同体力量的形成路径。在这场战争中,全国各族儿女、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空前团结,共同投入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洪流。这一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言,“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它的喜剧”,而全民族抗战正是中华民族通过共同悲剧性的斗争,走向自觉、团结新生的“喜剧”起点。它用血与火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部分都无法从整体中分离。这为今天我们理解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深刻的历史原型和实践范本。
在近代以前,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其观念尚处于萌芽阶段。是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入侵,将中国境内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它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格局,使得“中华民族”的概念从知识精英的论述真正下沉为亿万民众的切身感受和共同身份认同。这场战争用最残酷的方式,却也最有效地教育了人民: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二)当代启示:团结奋斗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全民族抗战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战胜前所未有的强敌,根本在于全民族的团结与觉醒。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分裂没有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然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全民族抗战中形成的伟大团结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对于处理两岸关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抗战历史昭示我们,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民族复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事业。任何试图割裂历史、破坏团结的行径,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注定不得人心、注定失败。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二、两岸家国情怀在民族复兴中的纽带作用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对家庭、故乡和国家共同体的深厚情感与高度认同。两岸家国情怀以抗战历史为根基,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在当代通过“两岸一家亲”理念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实践动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民众的心中,在全民族抗战的特定历史时空中,这种情怀得到了极致的升华,并成为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其纽带作用愈发凸显。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两岸人民对国家的认同与责任感逐渐增强。
(一)家国情怀:中华文化的深层密码与情感基石
在当前两岸关系的复杂形势下,家国情怀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两岸的历史渊源与共同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家国情怀成为了连接两岸人民的重要纽带,有助于消除误解与隔阂,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是同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序列,将个人命运、家庭幸福与国家安危、天下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家国同构”的认知模式,使得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庭的热爱融为一体,形成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它不仅是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更通过文化教化沉淀为普通民众的集体无意识。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传统的家国情怀被注入了救亡图存、谋求现代化的新内涵。抗日战争则将其激发至顶峰。国破家亡的危机感,让“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成为全体中国人最强烈、最一致的共同心声。这份情怀,是超越政治歧见、凝聚全民意志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旧中国闽台档案等史料证明两岸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共同抗战记忆是增强归属感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岸家国情怀是其具体体现。“台海通道”倡议者方晓阳、吴之明等学者以工程构想联结两岸发展,彰显家国情怀的现实投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两岸一家亲”,呼吁以民族振兴抚平历史创伤。“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实践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目标是通过共同复兴实现统一。
(二)两岸纽带:共同历史记忆的情感化表达
对于两岸关系而言,家国情怀是破解政治僵局、深化心灵契合的一把钥匙。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尤其是共赴国难的抗战记忆,是两岸同胞情感共鸣的最大公约数。这份记忆,化作了对共同祖先的追思、对共同土地的眷恋、对共同文化的归属,构成了“两岸一家亲”最坚实的情感基石。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更深植于历史与情感的交织之中。共同历史记忆作为连接海峡两岸的重要文化纽带,通过情感化表达成为一种超越政治分歧的软性力量,为两岸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提供了深层动力,并在实践层面形成了一种超越政治叙事的隐性认同动力。
历史记忆并非简单的史实复述,而是经由选择、重构与情感投射形成的集体叙事。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其一,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如语言、节庆、儒家伦理与家族观念;其二,近代历史中的共同经历,包括抗击外侮的斗争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相互影响;其三,民间生活记忆,如饮食文化、地方习俗与艺术表达,构成了生活世界中可触可感的记忆载体,这些记忆元素不仅构成文化认同的基底,通过代际传承和媒介传播不断被激活,更在重复性实践中被赋予情感能量,成为情感连接的载体。
情感化表达则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具身性体验与符号化实践的过程,是将抽象历史记忆转化为认同动力的关键机制。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三种机制实现:首先是仪式化实践,例如两岸共祭黄帝、妈祖巡游等宗教民俗活动,通过集体参与强化归属感;其次是文艺媒介的叙事重构,如文学作品、影视剧和音乐中对共同历史的描绘,激发共鸣与怀旧情感;第三是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符号运用,诸如方言使用、传统节庆的庆祝方式等,潜移默化地维系情感认同。
值得强调的是,共同历史记忆的情感化表达并非排斥创伤性与争议性历史内容。相反,如对日本殖民历史的批判性记忆、对内战创伤的反思,同样构成情感纽带的一部分,既彰显民族精神,也承载对和平的珍视。这种包容复杂性的记忆实践,既体现了记忆的多元动态性和情感纽带的深度与真实性,也为两岸对话提供了更为立体的平台。
总之,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情感化表达,既是文化身份的溯源,也是情感共同体构建的重要途径。这一纽带深刻揭示出:两岸关系的未来不仅需要制度性协商,更需回归到人与人的连接、心与心的共鸣。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跨越歧见,书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在学术与政策层面,应重视这一维度,推动形成更具包容性与反思性的记忆话语,从而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深层次文化支撑。
三、历史逻辑:全民族抗战与家国情怀的生成
历史逻辑旨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连续性。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促使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团结一致,形成了独特的家国情怀。这一情怀源于对国家生存的迫切渴望,孕育了全民族共同抵抗外侮的使命感。具体而言,抗战期间的民族团结情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对侵略者的共同抵抗,二是对国家未来的共同愿景。这个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参与和贡献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源动力。全民族抗战为何以及如何能够生成强韧的家国情怀并使之成为两岸的共同记忆?这需要从历史实践的维度进行解构。
(一)抗战记忆的共同体建构
共同体的建构离不开共享的记忆。记忆并非历史的简单复现,而是一个能被不断建构和诠释的意义体系。社会记忆理论认为,共享的记忆是共同体认同的黏合剂。全民族抗战的记忆,正是通过国家仪式、纪念场域、文艺作品和教育体系等多种途径,被系统地建构为中华民族的核心集体记忆。
全民族抗战的历史,通过以下机制被建构为两岸共享的“记忆共同体”。首先,它是共同参与的实践记忆。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全民族抗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1895年《马关条约》后台湾军民自发组织的“台湾民主国”武装反抗,到其后长达数十年的武装与非武装抵抗,再到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台胞返回大陆投身抗战(如台湾义勇队、少年团),以及在大陆组织“台湾革命同盟会”等,台胞的抗日活动始终与祖国大陆同频共振。李友邦将军领导的台湾义勇队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便是这种共同体意识最鲜明的体现。这些史实,在两岸权威历史档案中均有明确记载,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盛大的阅兵式和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当下国民的共同体动员。这些仪式通过庄严的符号、重复的操演,不断强化“我们是一起走过那段苦难辉煌岁月的人民”的集体意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抗战纪念空间体系。这些场馆通过实物、影像和空间设计,使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传承的重要基地。其展陈内容也普遍包含了台湾同胞抗日斗争的内容,如“台湾义勇队”的史料,明确将台湾的抗日史纳入全民族抗战的宏大叙事之中。从《黄河大合唱》到《地道战》《亮剑》,大量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抗战精神内化为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些作品所歌颂的英勇不屈、团结奉献、家国至上等价值观念,成为了几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和价值坐标。通过这些建构,全民族抗战的记忆超越了单一事件本身,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身份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两岸同胞的共同体认同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抗战记忆被不断地仪式化、符号化和再生产,从而跨越时空,持续地对新一代中华儿女进行国主义和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与塑造。
(二)两岸家书中的情感纽带:家书作为文化认同载体
家书,作为战时私人通信的主要形式,是研究抗战时期家国情怀最鲜活、最珍贵的原始档案。它们真实记录了国难当头,个人如何理解并处理“家”与“国”的关系。在家国情怀的生成中家书这一微观载体起到了宏大的情感连接作用。家书作为最具私密性的历史文献,其家国情怀的呈现往往通过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的交织实现。在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家国情怀的纽带作用体现在能够引导两岸同胞将目光从当下的政治分歧,转向历史的长河与未来的愿景,认识到民族的强盛是个人幸福与家庭美满的根本保障。从而激发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形成共创共享、互利共赢的强大合力。
抗战时期,无数家庭因战争而离散,书信成为连接前线与后方、大陆与沦陷区(包括台湾)乃至海外的唯一情感纽带。家书作为跨越时空的情感载体,其文化认同实践首先体现在语言符号的传承与创新中。在两岸语境中,闽南语批信中“雨夜花”等民谣的引用,既保留了方言的语言基因,又通过音乐符号构建了超越文字的情感共鸣。这种符号系统的延续性,使得家书成为文化DNA的活态载体,如台湾青年张钧凯通过祖辈家书发现的宗祠楹联同源现象,实质是文字符号对文化认同的锚定作用。家书的情感动员机制通过集体记忆的建构与转化,将私人叙事升华为公共认同。家书中的文化认同不仅通过语言符号实现代际传递,更在仪式化书写中强化了伦理规范的实践性。
传统家书遵循“起承转合”的固定格式,开篇必问安、结尾必祝颂,这种程式化结构本身就是礼仪教育的具象化呈现。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强调“晨起扫庭”的生活细节,将抽象的家风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实践,形成“书写-践行-内化”的闭环。在两岸交流中,这种仪式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广西师范大学台籍教师主导的家书诵读会,要求参与者以传统竖排格式书写,通过“读信-回信-封存”的仪式流程,使青年在行为模仿中体悟见字如面的情感重量。澎湖至东山延迟43年送达的家书,其信封上层层叠叠的邮戳轨迹,更成为等待美学的物质见证,将时间维度纳入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
这种仪式实践本质上是将儒家礼的规范转化为身体记忆,如当代汉服爱好者通过复原古代信笺格式,在书写动作中重建“敬惜字纸”的文化自觉。抗战时期的“南苑学生兵”家书通过“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集体叙事,将个体牺牲转化为民族存亡的象征符号,形成“苦难-抗争-胜利”的情感范式。这种动员效应在当代两岸交流中依然显著:B站《两岸家书》纪录片中,台湾青年朗读丘逢甲“春愁难遣”诗句时,弹幕区密集出现的泪目反应,证明历史情感仍能引发跨代际共鸣。东山岛“寡妇村”家书中“夜夜纺纱到天明”的描写,通过记忆叠加技术被转化为沉浸式剧场体验,使观众在情感共情中完成对历史创伤的和解。闽台缘博物馆的“家书修复工作坊”则创造了新型情感实践,两岸青年共同拼贴泛黄信纸碎片的动作,实质是通过物质操作重建“破碎-完整”的隐喻,将文化认同具象为可触摸的修复行为。这种情感动员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如高秉涵带回的家乡骨灰坛,将离散记忆转化为“落叶归根”的仪式性实践,在物质载体中实现情感能量的代际传递。
这些家书,既是“家”的私密情感表达,又无不浸染着“国”的时代风云与命运。而对于两岸,家书的故事更为深沉。许多当时在大陆参战的台胞,与留在岛内的亲人音信隔绝,一封家书抵万金。战后乃至改革开放后,寻找亲人、重续家书的故事屡见不鲜。跨越海峡的家书,记录的不仅是家族血脉的绵延,更是民族命运的分合与个体情感的悲欢。它们作为第一手的民间档案,真实记录了国家民族的宏大历史如何深刻地嵌入每一个家庭的微观叙事中,成为文化认同最鲜活、最感人的载体。这些史料广泛存在于两岸的档案馆、纪念馆及公开出版的书籍(如《台湾同胞抗日爱国丛书》)中,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对于两岸而言,这些家书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穿越时空的情感桥梁。可以让后人看到,海峡两岸的先辈们曾为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而并肩作战、流血牺牲。这份基于共同记忆的情感共鸣,是任何政治分歧都无法割断的深层联结。
四、时代价值:从记忆到复兴愿景
全民族抗战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尤其是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实现两岸融合的实践指引。在当今时代,铭记抗战记忆不仅关乎历史认知,更是对民族未来的展望。抗战岁月的记忆为当代人提供了反思与启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从历史记忆到复兴愿景,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激励着人们铭记历史,更引导他们在新时代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
(一)抗战精神与民族复兴的耦合
202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上,全面阐述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概括,深刻揭示了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统一性,精准提炼了抗战历史所锻造的民族精神内核,这种精神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和同构性。
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事业,需要每一个人秉持“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弘扬抗战中的爱国传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识与力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所以,爱国情怀是复兴之本。复兴之路绝非坦途,必然伴随着各种风险挑战和外部势力的遏制打压。这就需要发扬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抗战时期那种面对强敌而信念不移、持久作战的韧性,正是我们在复兴道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所需要的宝贵心理品质。
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伟大抗战精神的价值在于,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对抗战历史的铭记和精神传承,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遏制“台独”史观蔓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有力武器。是激励奋斗的强大动力,复兴之路绝非坦途,必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抗战精神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必胜信念,能够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以同样的决心和勇气,攻克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切“娄山关”和“腊子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表达,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展现了中国的世界担当。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抗战精神中维护正义、爱好和平的国际化延展。因此,伟大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从现代到当代的一种延续和升华,是激励我们朝着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两岸青年融合的实践进路
推动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的交流融合,是夯实和平统一社会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抗战历史记忆和家国情怀,可以成为两岸青年交流中的重要话题和情感连接点。推动两岸青年从历史记忆的共享走向未来愿景的共建,是促进心灵契合、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理论的阐发最终要落脚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在推动两岸青年交流,特别是引进和发挥台籍教师作用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
广西师范大学是大陆对台交流较为活跃的高校之一,聘请了多位台籍教师。其中,王孟筠老师的事迹曾被新华社、央视网等权威媒体报道,堪称典范。她作为台籍教师,不仅积极投身教学工作,还担任学校工会干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真切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的温暖。她的故事生动展示了通过提供平等、友善、有发展前景的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记忆”到“愿景”的交流模式,可以有力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设计“抗战历史寻迹”主题行程,共同参观抗战纪念馆、战场遗址,共同研读抗战家书,共同讨论抗战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由两岸青年共同回顾那段共御外侮的历史,自然而然地会引向对“我们为何是一个民族”“我们未来应走向何方”的思考。这种基于共同历史的对话,比单纯的政策宣讲或观光游览,更能触及心灵深处,更能有效地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对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的活力。
五、 政策建议:强化抗战教育,促进两岸心灵契合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民族理论,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作为分析框架,系统论述了全民族抗战对于塑造两岸家国情怀的历史基础性作用及其在新时代的巨大价值。
通过对全民族抗战及其对家国情怀影响的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次空前危机中实现伟大觉醒和升华的关键事件,它用历史事实奠定了两岸同胞同属一个中华民族的法理与情感基础;第二,抗战记忆通过国家、社会层面的持续建构,以及家书等微观情感载体的真实记录,共同形塑了两岸共享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是维系两岸同胞精神纽带的核心要素;第三,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伟大抗战精神,其内涵与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是鼓舞全体中华儿女朝着共同目标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第四,通过促进两岸青年交流融合等实践路径,可以将共有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共有的复兴愿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积累民意基础和社会条件。同时,这一历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教训与启示,呼唤我们在面临挑战时继续团结与奋斗。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其一,全面提升抗战历史教育的系统性与穿透力。建议在中小学教材和国民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强化全民族抗战历史的叙述,特别是要完整、清晰地呈现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史,明确其作为全民族抗战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地位,从教育源头反击“台独”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其二,创新两岸抗战历史交流的形式与载体。鼓励和支持两岸学术机构、文化团体共同开展抗战史研究,合作举办展览、研讨会、寻访活动。推动抗战主题文艺作品(如影视、戏剧)的两岸合作创作与传播,用共同的历史记忆唤醒共同的情感;其三,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创造更优环境,推广“广西师范大学王孟筠模式”,切实解决台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供公平、透明、有发展前景的平台,让他们亲身参与大陆的发展进程,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民族复兴的澎湃浪潮,从而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乃至“主人翁”的身份转变,最终达成更深层次的心灵契合。通过上述措施,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复兴的目标将更为有力地实现。
总之,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深处汲取智慧和力量,强化两岸之间的历史连结、文化连结和情感连结,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必由之路。唯有铭记共同的过去,方能共创辉煌的未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