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血脉相连共筑梦:从抗战荣光到民族复兴的两岸叙事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端木新程    时间:2025-11-18

在硝烟弥漫的卢沟桥头,台籍志士李友邦率领的台湾义勇队,高唱着“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那激昂的歌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在密林深处的海南战场,台籍医生杜聪明不顾安危,奋力救治抗日将士,他的身影成为了抗战史上一道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回溯历史,自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行割占台湾后,台湾同胞便陷入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黑暗之中。但台湾同胞从未忘却自己的炎黄血脉,他们怀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爱国激情,不畏强暴,前仆后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彰化县八卦山上,台湾抗日义军与日军近卫师团殊死搏斗,血战三昼夜,最终弹尽援绝,壮烈成仁者达四五千人;屏东县佳冬乡的步月楼前,当地客家民众虽势单力薄,但仍浴血守土,连村中妇孺都投入战斗。据统计,在乙未战争期间,部分坚守台湾的大陆籍官兵与台湾民众组成的义军并肩抗日,4个半月里阵亡超过1.4万人。

全面抗战爆发后,更多台湾同胞秉持着“若要救台湾,必先救祖国”的信念,毅然来到大陆,投身抗日战场。李友邦在浙江金华成立了台湾义勇队,并组建台湾少年团,成员们活跃在抗日前线,从事生产、情报、宣传和医疗等工作,从起初的42人发展到1945年的381人,成为台胞参加抗日斗争中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抗日团体。丘念台在广东组建东区服务队,开展抗日活动;林正亨投笔从戎,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后随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时间里,共有5万多名台湾爱国志士回到大陆投身抗日。

    海峡两岸,无数家族共同谱写了御敌的悲壮史诗,这些故事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抗战之路。八十余载光阴流转,这段由两岸同胞鲜血熔铸的民族记忆,依旧闪耀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光芒。它不仅为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供了历史注脚,更成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觉醒的伟大征程,更是两岸同胞命运与共的历史明证。当日寇铁蹄践踏神州大地,台湾同胞虽身处殖民统治的黑暗之中,却从未忘却自己的炎黄血脉。他们有的渡海西来,直接投身于抗日战场,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敌;有的在国际场域奔走呼号,为中华民族的正义事业争取支持;有的则秘密搜集情报,为抗战胜利提供重要助力。他们以各种方式,投身于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之中。这份跨越海峡的同仇敌忾,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血脉深情,充分证明了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两岸同胞始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台湾光复,不仅是领土的回归,更是民族灵魂的归位,它标志着被割裂的血脉重新相连,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清除了重要障碍。

    历史的回响,总是不断叩击着现实的大门。抗战精神所凝聚的民族认同,成为了我们今天反对任何形式“台独”分裂活动的强大历史依据。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立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汲取历史智慧,既展现了追求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又体现了对两岸同胞福祉的最大关怀。这一方略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正如抗战历史所证明的,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唯有团结一致,方能应对时代挑战,共创美好未来。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团结”精神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西北重要省份的甘肃,虽远离东海之滨,但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抗战时期,无数陇原儿女奔赴前线,与台湾同胞并肩作战,共同书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今日的陇台交流合作,更是延续了这份历史情缘。

    从农业技术合作到文化交流,从青年创业到基层互动,陇台融合发展成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动缩影。在第三十一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多位台湾企业界人士表示,期待陇台两地持续加强经贸往来,赢得“商机无限”。台湾誉唐科技有限公司的主管徐帮冬说,企业的各类箱包产品均是两岸携手“孕育”,原材料来自台湾,设计生产在浙江嘉兴,未来主要面向的市场在大陆及海外。甘肃省现有台资企业151家,累计投资额8.55亿美元,台资企业年产值约40亿元人民币。2024年1月至4月,陇台贸易额4.2亿元人民币。

    在文化交流方面,甘肃省博物馆与台湾省展开了积极合作。2018年,甘博在台湾高雄、南投等地举办“守望精神家园——第五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甘肃非物质文化展览活动;2017年与2018年的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互联网+丝绸之路文物文化IP设计产业对接会上,甘肃作为主宾省份赴台展示丝绸之路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兰州牛肉面也成为了陇台文化交流的桥梁,台湾的牛肉面来自眷村,当年漂洋过海的老兵将这碗带有家乡味的牛肉面在台湾传播开来,如今,台湾同胞到兰州学习拉面技术,两地牛肉面协会也多次交流研讨。

笔者曾走访甘肃的台资企业,见证了台湾创业者如何在这片黄土地上扎根发展,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诠释着“敬业”与“奋斗”的价值;也曾聆听台湾青年在敦煌莫高窟前的惊叹,感受着文化认同如何自然生发,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这些鲜活的实践证明,两岸融合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日常现实,是增进理解、消除隔阂的最佳路径,它传播了社会正能量,促进了两岸同胞心灵的契合。

    从家族史的视角来看,两岸故事更是具体而微。笔者家族长辈曾讲述抗战时期与台湾同胞并肩作战的经历,那些跨越海峡的友谊,历经数十年而不衰。如今,新一代家族成员中,有人与台湾学者合作研究,有人与台湾企业开展贸易,有人与台湾青年共同创业。这种民间交往的涓涓细流,正汇聚成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磅礴力量。个人经历亦如此,笔者曾在台湾交流学习,切身感受到两岸同胞之间那种源自文化根脉的亲切感。当我们一起诵读唐诗宋词,一起探讨中华哲学,一起品尝相似的美食时,那种“家”的认同便油然而生,这是任何政治分歧都无法割断的精神纽带,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善”的理念,彰显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抗日战争和台湾光复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两岸同胞的携手努力;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也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以历史启迪现实,以交流深化融合,以发展促进统一。让我们共同传承抗战精神这份宝贵遗产,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稳步前进。

    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两岸同胞定能共谋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共同迎来中华民族更加光明的未来。因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民族复兴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拥护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