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光阴如水,有些记忆沉在河底,却从未随波而去。我是一名教师,在甘肃和政的梁家寺东乡族学校教书已有五个春秋。粉笔灰染白衣袖的日子里,周末我常常去临夏,看到黄河水不急不缓地流过这片土地,恍惚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学校组织“寻访抗战记忆”活动,我联系临夏漫路初级中学的马忠明老师,带着他的学生们一起走访临夏的老兵和后人们,记录下那些即将随风飘散的故事。
第一站是拜访马爷爷。他已是耄耋之年,躺在床上,眼睛却亮得惊人。
“那一年,我十六岁。”老人的声音沙哑却清晰,“1937年秋天,消息传到临夏:日本人打了卢沟桥,国家危亡了。我们十几个半大小子,瞒着家里人,连夜跑了六十里路到临夏城,非要参军不可。”
马爷爷说着,眼角渗出泪花:“招兵的军官看着我们,说太小了,不收。我们就在招兵处外面跪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军官红着眼睛出来,说:‘娃娃们,回家去吧,打仗是大人的事。’我们不肯起,齐声喊:‘国家没了,哪还有家!’”
最后,他们还是被破格录取了。临行那天,整个临夏城万人空巷。马爷爷记得母亲挤过人群,塞给他一双布鞋,鞋底绣着“平安”二字。他不敢抬头看母亲的眼睛,怕一看就舍不得走了。
“我们临夏当时出了三万多子弟兵啊。”马爷爷喃喃道,“回来了一半,还有一半,永远留在了外面...”
离开马爷爷家,学生们都沉默了。十五岁的马小军忽然问:“老师,为什么明知道可能会死,他们还要去呢?”
我看着黄河水在夕阳下泛着金光,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第二天,我们拜访了九十四岁的李奶奶。她的丈夫1938年出征,再也没有回来。
“他走的时候,槐花正开。”李奶奶坐在院子里,头顶的槐树洒下细碎的花瓣,“他说等槐花再开的时候,他就回来了。可是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他都没回来。”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李奶奶抱着刚满七周岁的儿子,挤在欢呼的人群中,寻找丈夫的身影。直到深夜人散,她才不得不承认:他不会回来了。
“后来才知道,他1940年就牺牲在枣宜会战了。”李奶奶平静地说,“这些年来,每到槐花开时,我就在树下坐一会儿,好像这样他就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她进屋取出一个铁盒,里面珍藏着丈夫唯一的一封家书。信纸已经泛黄脆化,字迹却依然清晰:“倭寇肆虐,山河破碎,为国赴难,义不容辞。待驱逐日寇之日,我必归来,与汝共赏槐花。”
学生们传阅着这封信的复印件,个个神情肃穆。下午回到学校,我让大家谈谈感受。一向活泼的马小军这次格外沉默,下课后才悄悄告诉我:“李奶奶的丈夫,是我的太爷爷。”
我愕然。马小军继续说:“我爹说,太爷爷是英雄,可是太奶奶等了一辈子,也没能等他回家。老师,为什么英雄总是回不了家呢?”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我无法立即回答。
随着走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了自家与抗战的联系。班里三十七个学生,竟有二十一个的祖上有人参加抗战。我们决定为这些未能回家的英雄们立一座“纪念碑”——不是石雕铜像,而是一本记录他们事迹的册子。
学生们热情高涨,课余时间走访老人,查阅资料,甚至联系外地档案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临夏商人捐出全部家产购买飞机;有妇女日夜赶制军鞋军衣;有老人把五个儿子全部送上战场;有先生免费教穷苦孩子识字,说“国家需要识字的人”...
最让我动容的是马小军的发现。他在州档案馆找到一份1943年的《西北日报》,上面记载着他太爷爷所在部队的事迹:为掩护群众转移,一个排死守阵地,全部壮烈牺牲。报道最后写道:“此役虽全排殉国,然救百姓千余,可谓死得其所。”
马小军红着眼睛问我:“老师,太爷爷他们知道自己会死吗?为什么明知是死,还要上去呢?”
我想起马爷爷的话,轻声回答:“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那天,我们举办了《回家——临夏抗战记忆》新书发布会。书中收录了八十位抗战英雄的故事,还有学生们写的感悟。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外地读者来信,提供了更多线索。
最意外的是,一位山西的收藏家来信说,他收藏着一枚抗战时期的徽章,上面刻着“马国栋”的名字和“甘肃临夏”字样——正是马小军太爷爷的姓名。
“这可能是英雄留下的唯一遗物了,”收藏家在信中写道,“我愿意无偿归还,让英雄回家。”
一个月后,我们收到了那枚徽章。虽然锈迹斑斑,但字迹依然可辨。在隆重的仪式上,马小军双手接过徽章,哽咽着说:“太爷爷,欢迎回家。”
那一刻,全场肃立,许多老人擦拭着眼角。我忽然明白了“回家”的深意——英雄们从未真正离开,他们活在每一个被拯救的生命里,活在后人的记忆里,活在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里。
如今,马小军已经考上大学,学习历史。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老师,我要成为一名历史学者,让更多英雄‘回家’。”
黄河水依旧日夜奔流,槐花开了又谢。每年的抗战纪念日,我们学校都会举办“回家”主题活动,学生们讲述英雄故事,寻找英雄后人。越来越多的抗战英烈通过这种方式“回家”了。
我回到梁家寺东乡族学校后,通过图片、视频、资料、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临夏抗战英雄的事迹。
学生观看临夏抗战英雄的事迹后,被马爷爷十六岁毅然参军、李奶奶坚守等待等英雄及其家人的事迹深深打动,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他们为国家牺牲奉献的崇敬之情;学生感受到抗战历史的沉重与悲壮,明白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意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学生,有责任传承英雄精神,好好学习,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八十年很长,长到亲历者渐渐远去;八十年也很短,短到记忆依然鲜活。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历史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精神密码。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其实从未离开——他们化作星辰,永远守望这片土地;他们回归泥土,孕育出新的生命与希望。
每当夕阳西下,我总爱在黄河边走走。从那里可以看见黄河蜿蜒东去,如同一条金色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我知道,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下,安睡着无数英雄的魂灵。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回家”最深层的含义:国即是家,有国才有家。而他们,终于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