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诗句如涓涓细流,穿越时空的隔阂,浸润着我幼小的心灵。那些排列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字,不仅是需要背诵的课文,更是一扇扇通向远方的窗。透过这窗,我望见了席慕容笔下外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梁实秋文字里那间风雨中伫立的“雅舍”,以及余光中诗中那湾浅浅的海峡。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些看似平常的篇章,早已在我灵魂深处埋下了种子,静待某日破土而出,长成连接两岸的参天大树。
童年记忆中的台湾文学,总是裹着一层朦胧而温暖的薄雾。席慕容的《外婆和鞋》里,那双被外婆一针一线缝补的布鞋,不仅行走在文字铺就的小路上,更踏进了我敏感的心田。文中外婆的形象,何尝不与我的祖母重叠?同样花白的发髻,同样深邃而慈祥的皱纹,同样在昏黄灯光下为我们缝补衣物的专注神情。透过文字,我触摸到了一种超越地理界限的亲情温度——那是对家的眷恋,对根的追溯,是中国人血脉中共同流淌的情感基因。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则以另一种方式叩击我的心扉。他那间“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雅舍,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象征?在简朴中寻觅雅趣,在困顿中保持豁达,这不正是中华文人世代相承的风骨吗?读梁实秋,我仿佛听见了跨越海峡的笑语声,那幽默背后深藏的文化底蕴,与我读过的鲁迅、林语堂何其相似!这种文化基因的共鸣,如地下潜流的暗河,无声却有力地奔涌。
及至年岁稍长,余光中的《乡愁》给了我更强烈的文化震撼。“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诗句中的怅惘与孤独,对一个少年而言或许过于沉重,但那旋律般的美感,却让我初次体会到汉字所能抵达的情感深度。后来才知道,这首诗感动了无数漂泊的灵魂,无论是海峡这头还是那头。台湾文学于我,不再只是课本上的必读篇目,而成为了一座桥梁,连接着我对远方的想象与对文化根源的探寻。我开始主动寻找更多的台湾作品,在白先勇的《台北人》里读到家国历史的沧桑,在琦君的《烟愁》中感受到女性细腻的哀婉,在龙应台的《目送》里体悟到代际之间的深情与无奈。这些作品风格各异,却共同散发着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气息——那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回望与创造性传承。
命运的奇妙安排下,今年秋天,我终于踏上了宝岛的土地,作为交换生来到台湾求学。当我第一次走进台湾大学的教室,听到老师用略带闽南语腔调的国语讲解中国古典文学时,一种奇异的熟悉感与新鲜感同时涌上心头。老师讲解《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不仅引经据典,还结合台湾本地的民间歌谣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唐宋八大家时,会特别提到这些文人作品在台湾的传播与接受史。这种既根植于传统又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包容性。
在台湾学习的日子里,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差异,而是无处不在的“同”。食堂里阿姨热情的“呷饱末”(吃饱没),与我家乡的“吃了吗”如出一辙;中秋节的月饼与灯笼,端午节的粽子与龙舟,春节的红包与团圆饭,这些文化符号完全一致;就连街头巷尾的庙宇建筑,都能看到熟悉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讨论鲁迅作品时,台湾同学对《阿Q正传》的理解与大陆学生几乎毫无二致,那种对民族性格的反思与批判,引起了两岸青年的共同共鸣。这些发现让我真切体会到,两岸人民确实同文同种,共享着同一套文化密码和价值体系。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纪念日,台湾的同学们激动的和我分享道:阅兵式上解放军将士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各种现代化武器装备依次亮相时,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课后讨论时,一位台湾同学感慨道:“虽然我们成长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但看到中国这么强大,再也不会有八国联军、甲午战争那样的屈辱历史重演,心里还是很自豪的。”这番话让我深有感触——确实,无论台湾还是大陆,我们都应该铭记那段共同的历史创伤。
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用鲜血书写的不朽篇章。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军民以3500万人的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衰弱必然招致外侮,民族的团结才能赢得尊严。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应该牢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古训。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都有责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历程,正如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经磨难而愈发坚强。从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到甲午战败割让台湾,从八年抗战浴血奋战,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条复兴之路洒满了无数先烈的鲜血与汗水。而在这漫漫长途中,文化始终是维系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无论是大陆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还是台湾的《孽子》《台北人》,这些文学作品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民族精神的建构与传承。
在我看来,两岸文学就像同一棵文化大树上的不同枝桠,各自生长却又同根同源。大陆文学如长江黄河,气势磅礴,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重量;台湾文学如浊水溪淡水河,细腻婉约,记录着海岛的特殊经验。但究其本质,都是在用中文书写中国人的情感与思考,都是在延续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伟大传统。这种文化上的同源性,是任何政治分歧都无法割断的精神血脉。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科技上,从高铁到5G,从航天到人工智能,中国正在多个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变;文化上,中文热席卷全球,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两岸青年更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把握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为一名来台交流的大陆青年,我深感自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应该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通过真诚的对话与深入的交流,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我们要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到,大陆的进步与发展为两岸同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要让大陆青年更加了解台湾的社会文化,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认同。只有通过这样心与心的交流,才能真正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回首在台湾求学的这段时光,我无比感激童年时期那些台湾文学作品给我的启蒙。它们不仅培养了我的文学审美,更重要的是在我心中种下了两岸同胞情感共鸣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尽管海峡两岸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我们始终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诗句,在今天有了新的诠释。这湾海峡不应成为隔绝亲情的天堑,而应成为连接两岸的纽带。正如历史上,台湾曾经是郑成功收复的失地,是刘铭传推行现代化的实验场,是无数大陆移民筚路蓝缕开辟的新家园。这片土地与大陆有着太多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的深层联系。
让我们这一代青年点燃青春之火,以文化为舟,以历史为镜,以民族复兴为共同目标,砥砺前行。我们要用手中的笔书写新的两岸故事,用真诚的心搭建理解的桥梁,用实际的行动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终有一天,这湾浅浅的海峡将不再是乡愁的象征,而成为两岸同胞携手共进、共同圆梦的见证。
那时,当我们再次吟诵余光中的诗句,涌上心头的将不再是惆怅与无奈,而是欣慰与自豪——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用青春与智慧,终于让乡愁找到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