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我在《两岸家书》纪录片的镜头里,遇见了一封穿越海峡的信。泛黄的信笺在光影中轻轻舒展,台湾爱国人士林海音的字迹温润却坚定,“固始”两个字反复出现在字里行间,像一颗被岁月打磨的珍珠,串联起两岸相隔却从未断裂的血脉。这一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当镜头扫过信中“根在中原,情系故土”的字句,当解说员讲述起这封家书背后跨越七十载的故事,我忽然明白,所谓“两岸一家亲”,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藏在墨痕里的思念、刻在基因里的认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与记忆守护的民族根脉,更是“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成果”的生动见证。
《两岸家书》纪录片的第三集,以“中原根系”为主题,将镜头对准了林海音与河南固始县的不解之缘。画面中,文物专家小心翼翼地展开1983年林海音写给固始县文史馆的书信,信纸边缘因年代久远微微发脆,蓝黑墨水却依旧清晰:“先祖父在世时常言,吾家祖籍河南固始,乾隆年间迁台,虽历数代,祠堂匾额‘固始堂’三字始终未改。”这段文字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过的“固始迁台”史实——明末清初至乾隆年间,数百万中原百姓从固始出发,跨越海峡迁徙台湾,他们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传统的民俗文化,更带去了“永不忘本”的家族誓言。如今在台湾,仍有近百万同胞的族谱上记载着“祖籍固始”,这座中原小城,早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原乡”。纪录片中,林海音的长子夏祖焯先生出镜讲述了更多细节。他回忆道,母亲生前最珍视的物品,是一个褪色的红木匣子,里面装着祖父留下的半本族谱和几封残破的家书。“小时候常听母亲说,祖父当年在台湾教她写的第一个地名,就是‘固始’。”夏祖焯先生的讲述,与纪录片中呈现的固始县史志资料相互印证——据《固始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当地林氏家族因战乱分批迁台,其中一支在宜兰定居,正是林海音的先祖。1948年,林海音在台湾创办《国语日报》,曾在副刊开设“故乡记忆”专栏,多次撰文提及“固始的老槐树”“家乡的米酒香”,这些文字后来被收录在《城南旧事》的续集里,成为两岸文学界共认的“乡愁经典”。
最让我动容的,是纪录片中一段未公开的录音。1990年,已年过七旬的林海音在电话中对固始县文史馆工作人员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踏上固始的土地。如果有机会,我想看看祠堂的匾额,想尝尝家乡的米酒,想告诉那里的乡亲,台湾的林家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这段带着哽咽的话语,让镜头前的我瞬间红了眼眶。那时的两岸尚未完全开放交流,一通越洋电话、一封辗转数月的书信,成了连接乡愁的唯一纽带。而林海笔下的“固始”,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象征。
《两岸家书》纪录片用大量篇幅,还原了抗战时期林海音与大陆亲友的书信往来,这些尘封的文字,揭开了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壮阔历史。1937年,20岁的林海音在北平求学,日军全面侵华的炮火打破了平静。她在写给固始县表兄的信中写道:“日本人的刺刀架在百姓的脖子上,可我坚信,咱们中国人不会屈服。”那时的她,虽身处沦陷区,却秘密参与了进步文化团体,用文字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她翻译的抗日文章,曾通过地下渠道传到台湾,激励了无数同胞。纪录片中展示了一封1941年的家书复印件,信纸边缘有明显的火烤痕迹。夏祖焯先生解释说,这封信是母亲冒着生命危险从北平寄出的,信中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华北的暴行,还提到“台湾同胞在日军的压迫下,偷偷传唱《松花江上》,有人因拒绝加入日本军队被逮捕”。这段记载,与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提供的史料完全一致——抗战时期,台湾同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仅宜兰地区就有近千名志士因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被捕,其中就有林海音的堂叔林秋霖。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台湾时,林海音正在上海工作,她在写给固始亲友的信中,用颤抖的笔迹写道:“十月二十五日,台湾光复!我在街头看到台湾同胞举着‘还我河山’的标语,听到他们用闽南语高喊‘祖国万岁’,那一刻,我知道,咱们中国人,终于赢了!”这封信的原件现藏于上海档案馆,纪录片摄制组特意前往拍摄,镜头中信纸褶皱处还能看到当年泪痕的痕迹。纪录片还采访了固始县的抗战老兵张守义。这位96岁的老人回忆道,1943年,他所在的部队中有十几名台湾士兵,“他们和我们一样,吃着窝窝头,扛着步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有个叫林阿福的台湾兵,牺牲前还念叨着‘想回家看看固始的亲人’”。张守义老人的讲述,与林海音家书中“两岸同胞同仇敌忾”的描述相互呼应,印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胜利,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成果”的千钧重量。
《两岸家书》纪录片的结尾,将镜头转向了当下的两岸交流场景,让历史与现实形成了温暖的呼应。2018年,夏祖焯先生带着母亲的遗愿,首次踏上固始的土地。在林氏祠堂前,他抚摸着“固始堂”的匾额,泪水夺眶而出:“母亲,我终于替您回到了家乡。”当地百姓自发地拉起“欢迎台湾亲人回家”的横幅,用最朴素的方式迎接远方的亲人。这场跨越海峡的重逢,被纪录片完整记录下来,成为新时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动注脚。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固始县根亲文化博物馆举办了“两岸家书展”,林海音的家书复制品与其他台湾同胞的书信一起陈列展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报道中提到,一位来自台湾宜兰的游客林女士,在看到林海音的家书后激动地说:“我也是从固始迁台的林氏后人,小时候听奶奶说过‘固始堂’的故事,今天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共鸣。”这样的故事,在当下的两岸交流中并不少见。如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来到大陆寻根祭祖、求学创业,他们带着祖辈的乡愁,在这片土地上寻找血脉的印记,也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还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了几个两岸青年交流的账号,看到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一起探访抗战遗址、拍摄短视频讲述两岸共同的历史故事,他们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播着“两岸同根同属中华民族”的理念,让更多人了解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这些现实中的场景,与林海音家书中的乡愁遥相呼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的情谊从未因海峡的阻隔而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的交流中愈发深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虽未亲身经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但林海音的家书、张守义老人的回忆、当下两岸同胞的交流故事,都如同一座座精神富矿,让我们得以触摸两岸历史的脉络,感受同胞深情的温度。在这个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的特殊年份,我们更加需要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守护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记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史料、观看纪录片,深入了解两岸共同的抗战历史;可以通过参与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与台湾同龄人分享故事、增进理解;可以用文字、短视频等形式,传播两岸情深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是在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都是在为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添砖加瓦。
林海音的家书,是一封跨越海峡的乡愁信,更是一份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见证。从明清时期的迁台先民,到抗战时期的共赴国难;从隔绝岁月的书信传情,到新时代的寻根重逢,两岸同胞的情谊,历经风雨却从未断裂。2025年的今天,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铭记乡愁,是为了更坚定地守护民族的根脉。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肩负着传承历史、续写情谊的使命,更肩负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要以林海音为榜样,珍视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守护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分裂、维护统一,让“两岸同根同属中华民族”的理念深入人心;要与台湾青年携手并进,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共同奋斗,让两岸同胞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荣光。
海峡再宽,宽不过血脉亲情;岁月再长,长不过民族认同。林海音的固始家书,早已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成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永恒见证。而我们,将带着这份珍贵的记忆,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因为我们坚信,只要两岸同胞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就一定能打破所有隔阂,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让两岸的山河,永远沐浴在和平与繁荣的阳光之下。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共赴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这代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