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烽火记忆照前程 两岸同心铸复兴
——酒泉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工程学院涉台纪实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孙绍阳    时间:2025-11-18

戈壁滩上,巨大的风机叶片伴着朔风徐徐转动,连片的光伏板在祁连雪山下泛起粼粼蓝光。这片孕育了敦煌文化、见证过航天发射奇迹的土地,如今正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热土。在酒泉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工程学院,师生们以“回顾两岸抗战共史”为纽带,以“深耕新能源技术”为使命,不仅书写着职业教育赋能产业的答卷,更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让两岸同心、中外携手的故事,在能源报国的实践中不断延续。

抗战记忆:两岸共承的精神血脉

“原来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比我们熟知的全民族抗战早了整整二十年。”在新能源工程学院的多媒体教室里,2023级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李阳指着屏幕上的历史资料,向身边的同学感慨。此刻,教室里正播放着一部记录两岸共同抗战的纪录片,画面中,既有大陆军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浴血拼杀,也有台湾同胞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长达半个世纪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壮烈场景——从雾社起义中挥舞刀枪的赛德克勇士,到跨海奔赴大陆加入“台湾义勇队”的青年学子,一幕幕历史瞬间,让在场的两岸学子与外国留学生都为之动容。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为了让师生更直观地感受这段“两岸同仇敌忾”的历史,新能源工程学院联合福州台湾会馆,举办了“烽烟淬魂 共铸中华”巡回图片展。展览以“闽台同根、共抗侵略”为脉络,通过“根在华夏 源远流长”“殖民苦难 奋起抗争”“两岸携手 共赴国殇”“重归版图 普天同庆”等七大板块,用20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30余件实物复刻品,串联起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抗战记忆。

在图片展现场,台湾抗日志士后代郑岚女士专程来到酒泉,为师生们讲述祖辈的故事。“我的爷爷郑克己是台湾早期抗日组织的成员,在他的影响下,父亲郑坚16岁就离开台湾,辗转来到大陆加入台湾义勇队,父子俩一个在岛内组织地下反抗,一个在大陆前线救治伤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父子兵’”。郑岚指着一张泛黄的合影说,照片里年轻的郑坚穿着军装,胸前别着“台湾义勇队”的徽章,眼神里满是坚定,“父亲常说,不管身在台湾还是大陆,我们都是中国人,守护家园是共同的责任。”

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马丁,正拿着手机认真拍摄展墙上的“台湾义勇队救治伤员”的照片。“在我的家乡,也有反抗殖民统治的历史,看到台湾同胞为了民族独立奋起抗争,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情感。”马丁用流利的中文说,这是他第一次系统了解大陆和台湾的抗战历史,“原来‘统一’对你们来说,不仅是领土完整,更是对历史和先辈的承诺。”

专业特色:新能源学子的“抗战纪念”实践

作为甘肃省新能源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工程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便扎根河西走廊,深耕新能源技术人才培养。学院开设了风力发电工程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应用、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新能源装备技术等9个专业,其中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是国家骨干专业,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形成了覆盖“风、光、储、输”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依托酒泉作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的产业优势,学院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实训教学体系——10.1兆瓦光伏电站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期间就能参与真实的光伏电站运维;风力发电实训中心配备了3台退役的1.5兆瓦风电机组整机,从叶片检修到主控系统调试,学生可以完成全流程实操训练。此外,学院的风力发电工程技术教学团队是国家首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中既有深耕行业30年的技术专家,也有从金风科技、隆基光伏等龙头企业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形成了“教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师资力量。

为了让“抗战精神”从历史走向实践,学院将“爱国情怀”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以行践知”的纪念活动。2024年暑期,学院组织“新能源学子抗战足迹寻访队”,沿着当年台湾义勇队的活动路线,先后走访了福建泉州、浙江金华等地的抗战纪念馆,并在当地开展“新能源技术惠民”服务——为抗战老兵家中安装光伏路灯,为乡村学校检修小型光伏发电系统。

“在金华台湾义勇队纪念馆,看到队员们当年用简陋的设备创办医疗站、生产自救的故事,我特别受触动。”参与活动的2022级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学生王璐说,在为抗战老兵张爷爷家安装光伏路灯时,老人拉着她的手说“当年我们打仗是为了让后人过好日子,现在你们搞新能源,是为了让国家更强大”,这句话让她深刻意识到,“我们的专业学习,不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更是在为国家的‘双碳’目标、为民族复兴出力。”

这样的实践活动,也吸引了外国留学生的参与。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卜杜拉,是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的研究生,他主动加入寻访队,负责用无人机拍摄光伏路灯安装后的运行数据。“在巴基斯坦,新能源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但像这样将专业实践与历史教育结合的模式,我还是第一次体验。”阿卜杜拉说,通过走访,他不仅学会了光伏系统的运维技巧,更理解了“家国情怀”对中国人的意义,“这让我想起我的家乡,人们为了发展清洁能源所做的努力,其实和中国学子一样,都是为了让国家更好。”

校企合作是学院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路径。近年来,学院与甘肃金风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敦煌大成聚光热电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建“订单班”“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岗”。其中,“隆基光伏订单班”自2020年开设以来,已培养300余名毕业生,全部进入隆基光伏的酒泉、西安、银川等生产基地,从事光伏组件生产、质量检测等工作,起薪均在5000元以上。

“企业不仅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派技术骨干来校授课,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拿到企业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学院校企合作办主任张宏介绍,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就业对口率超过80%,其中20%的毕业生进入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5%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从事光伏电站运维、风电设备检修等服务。

纪实力量:用文字与镜头定格“同心瞬间”

“纪实写作不是简单的事件记录,而是要挖掘历史背后的情感共鸣,捕捉现实中的精神传承。”在学院举办的“两岸同心 能源报国”纪实写作工作坊上,《甘肃日报》高级记者王锋这样对师生说。为了让师生更好地传播两岸抗战共史、讲述新能源学子的奋斗故事,学院联合地方媒体、行业企业,开设了纪实写作与短视频创作课程,邀请记者、编辑、企业宣传负责人担任导师,指导师生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身边的“同心故事”。

工作坊的学员们,既有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有新能源专业的技术达人,还有来自老挝、坦桑尼亚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分成6个小组,深入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抗战纪念场馆,开展实地采访。2023级光伏发电技术专业学生陈悦,和来自老挝的留学生苏丽组成“光影记录组”,专门拍摄光伏电站运维人员的工作日常。在10.1兆瓦光伏电站的实训现场,她们用镜头捕捉到这样一个瞬间:台湾工程师林文杰正在指导学生调试光伏逆变器,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摩西拿着万用表,认真记录数据,夕阳下,三人的身影与连片的光伏板构成了一幅“两岸携手、中外同心”的画面。

“林工程师是2021年从台湾来到酒泉工作的,他说酒泉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让他惊讶,这里的实训基地比台湾很多职业院校都先进。”陈悦在纪实文章中写道,“当林工程师用闽南语和苏丽开玩笑,说‘我们虽然语言不同,但搞光伏的都是一家人’时,苏丽笑着用刚学会的闽南语回答‘对,都是为了太阳能’,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同心’不一定需要相同的语言,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就能彼此理解。”

这样的细节,在师生们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马丁,在采访台湾抗日志士后代郑岚后,写下了《跨越海峡的勇气》一文,文中写道:“郑女士说,她的父亲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来到大陆,是为了‘守护共同的家’;现在,我从非洲来到中国,是为了学习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回去建设自己的国家。这两种勇气,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家园变得更好。”

这些作品不仅在校内的“两岸同心”主题展上展出,还通过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平台传播,其中《光伏板下的两岸对话》《外国留学生眼中的抗战记忆》等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50万次。“很多台湾网友在视频下留言,说没想到酒泉的新能源发展这么好,也想过来看看。”学院宣传干事李娜说,有一位台湾的职业院校老师,通过短视频了解到学院的实训基地后,主动联系希望开展合作交流,“这让我们意识到,纪实创作不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一座连接两岸、沟通中外的桥梁。”

两岸同心:从历史到现实的情感联结

“爷爷常给我讲他在大陆抗战的故事,说这里有他并肩作战的兄弟,有他守护过的土地。”台青简以信站在新能源工程学院的实训基地里,看着正在调试风电设备的学生,眼神里满是感慨。简以信的祖父是当年台湾义勇队的成员,抗战胜利后留在大陆从事教育工作,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两岸年轻人能多走动、多交流”。受祖父影响,2019年,简以信从台湾来到大陆,先是在福州创业,开了一家融合两岸风味的餐饮店,2023年,他又通过甘肃省台办的“台青来甘创业就业计划”,来到酒泉,担任一家新能源企业的市场部经理,负责对接两岸新能源技术合作项目。

“第一次来酒泉,就被这里的新能源产业规模震撼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风电场、连片的光伏园区,还有职业院校里先进的实训设备,这和我想象中的‘戈壁小城’完全不一样。”简以信说,在工作中,他经常来新能源工程学院招聘毕业生,“这里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对行业的理解也很深入,很多台湾企业都愿意招这里的毕业生。”

为了促进两岸新能源领域的交流合作,简以信还牵线搭桥,推动酒泉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工程学院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开展“师生互访”“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等项目。2024年3月,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10名师生来到酒泉,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交流学习,他们不仅参观了风电场、光伏电站,还和学院的学生一起完成了“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设计与组装。

“在台湾,我们也学新能源技术,但酒泉的实训条件更贴近产业实际,尤其是在风电设备检修、光伏电站运维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学生陈雨欣说,交流期间,她和新能源工程学院的学生王璐住在一起,两人经常聊起两岸的生活和学习,“王璐教我用戈壁的沙子做光伏板清洁实验,我教她做台湾的珍珠奶茶,这段经历特别难忘。”

这种跨越海峡的交流,也让外国留学生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的氛围。来自巴基斯坦的阿卜杜拉,在与台湾交流生合作设计风光互补系统时,常常被他们之间的默契打动:“他们虽然口音不同,但聊起技术问题时特别投机,遇到困难会互相帮忙,就像真正的家人一样。”阿卜杜拉说,他也想把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带回巴基斯坦,“我们国家也有不同地区的人在搞新能源,或许可以借鉴两岸的交流经验,让大家多合作、少分歧。”

未来展望:新能源学子的时代担当

站在“双碳”目标的时代风口,酒泉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工程学院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学院拥有甘肃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光电应用行业技术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近年来承担了“戈壁地区光伏电站高效运维技术研究”“风光储一体化微电网系统设计”等2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多项成果已在当地企业转化应用。

“我们不仅要培养会操作、能上岗的技术工人,更要培养能创新、敢担当的行业人才。”学院院长王多兴说,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每年举办“新能源创新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结合行业痛点开展研究,近年来,学生团队研发的“光伏板智能清洁机器人”“风电叶片无损检测装置”等作品,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荣誉。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学院自201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有来自巴基斯坦、喀麦隆、坦桑尼亚、老挝等10个国家的56名留学生,分别就读于风力发电工程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学院为留学生开设了“汉语+专业”的特色课程,配备了专门的“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同时,学院还组织留学生参与“一带一路”新能源技术论坛、中外新能源企业对接会等活动,为他们搭建“学用结合”的平台。

“毕业后,我想留在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工作几年,积累经验后再回巴基斯坦,帮助家乡发展风电产业。”阿卜杜拉说,在中国的学习经历,让他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更感受到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两岸同胞,还是中外朋友,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能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未来,新能源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有着清晰的目标: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新能源技术人才;加强与台湾院校、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岸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共享与人才互通;扩大国际化办学规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更多新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让“两岸同心、中外携手”的故事,在能源报国的实践中不断续写。

戈壁的风依旧吹拂,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在新能源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两岸学子与外国留学生正围在一起,讨论着新型光伏材料的研发方案;在实训基地的风电场旁,简以信正在给学生们讲解两岸新能源市场的合作前景;在“烽烟淬魂 共铸中华”图片展的展板前,马丁正用手机给家乡的朋友直播,讲述台湾同胞的抗战故事与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成就。

历史的烽火早已远去,但两岸同胞共同铸就的抗战精神,正在新一代新能源学子的身上焕发出新的活力。从抗战岁月的“并肩作战”,到新时代的“能源报国”,从海峡两岸的“同心同行”,到中外友人的“携手共赢”,酒泉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正用专业与担当,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复兴答卷”——让清洁能源照亮民族复兴的道路,让同心之光照亮人类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