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烽火同袍路,共赴复兴程
——从抗战记忆到陇台融合的民族同心曲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孙绍阳    时间:2025-11-18

2025年,当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迎来台湾光复80周年的历史节点。站在这一特殊时刻回望,那段山河破碎却又凝聚着民族力量的岁月,那些跨越海峡、同仇敌忾的身影,依然清晰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作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一名师生,在参与“铭记抗战岁月・共享民族复兴”涉台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抗战历史不仅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遗产,更是推动当下陇台融合、助力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纽带。

一、烽火映海峡:两岸同胞共铸的抗战丰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开了中国东北的宁静,也让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陷入了更深的苦难。彼时,台湾已被日本殖民统治36年,殖民当局推行的“皇民化运动”试图磨灭台湾同胞的民族记忆,强制推行日语、更改姓名、篡改历史。但血脉中的民族认同,从未在台湾同胞心中消散。当大陆陷入全面抗战的烽火,台湾同胞以各种方式冲破封锁,与大陆同胞并肩站在了抗击侵略的统一战线中。

在台北,一群青年学生秘密组建了“台湾抗日青年团”,他们冒着被殖民当局逮捕的风险,通过地下渠道向大陆传递日军情报,还编写了《告台湾同胞书》,号召大家“不忘祖宗,不忘祖国,为收复台湾、赶走侵略者而战”。1938年,这支青年团的骨干成员李友邦辗转抵达大陆,在浙江组建了“台湾义勇队”,这是抗战时期唯一以台湾同胞为主的正规抗日武装。义勇队队员们既能上阵杀敌,又懂日语,常常深入日军营地开展策反工作,还在后方开设了“台湾医院”,为抗日军民提供医疗救助。据史料记载,仅1940年一年,台湾义勇队就参与了大小战斗20余次,歼灭日军数百人,救治军民近万人次。

在大陆的战场上,也活跃着无数台湾同胞的身影。出生于台湾嘉义的苏有志,1937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毅然放弃了在上海的优渥工作,投身八路军。他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战地医疗队,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创新出“草药急救法”,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1942年,在日军的“扫荡”中,为了掩护伤员转移,苏有志不幸被俘,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年仅28岁。他在狱中留下的绝笔信中写道:“我是中国人,为祖国而死,死而无憾。愿两岸同胞永结同心,共守山河。”

这样的故事,在抗战岁月里还有太多太多。从台湾岛内的游击抗争,到大陆战场的浴血奋战;从知识分子的笔杆子,到普通民众的粮袋子,两岸同胞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当中国国旗冉冉升起,全场数万名台湾同胞热泪盈眶,高呼“台湾回家了”“祖国万岁”。那一刻,积压了半个世纪的民族情感彻底爆发,也让所有人看清:台湾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与大陆的命运早已紧紧捆绑在一起,共同经历苦难,也共同迎接荣光。

这段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是两岸同胞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共同抵御外侮、守护家园的过程中,一点点沉淀、一点点升华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抗战时期的同仇敌忾,正是这种根脉与归属最生动的体现。

二、陇台情相牵:从历史记忆到现实融合的生动实践

80年过去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抗战时期凝聚的两岸同胞情谊,却在陇原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甘肃与台湾虽相隔千里,却在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搭建起了紧密的交流桥梁,而这种交流的底色,正是对共同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坚守。

在文化领域,敦煌文化成为连接陇台的重要纽带。2023年,“敦煌壁画中的抗战元素”特展在台湾高雄市立美术馆举办,展览通过数字化技术还原了敦煌莫高窟中反映军民抗敌、家国情怀的壁画,还展出了抗战时期台湾同胞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开展当天,台湾学者林文钦专程从台北赶来,他在参观后激动地说:“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他在抗战时期支援大陆的故事,今天看到这些壁画,仿佛看到了爷爷那一代人的身影。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两岸同胞对家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是完全一致的。”而在甘肃,每年都会举办“台湾青年敦煌文化研习营”,来自台湾高校的学生们在这里学习壁画修复、书法篆刻,与甘肃的青年学子结下深厚友谊。台湾大学生陈雨婷在研习营结束后,写下这样的感悟:“在敦煌,我不仅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更感受到了两岸青年之间的默契与共鸣。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在经济领域,陇台两地的合作不断深化,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位于兰州新区的“陇台农业合作示范园”,是由台湾企业家张宏明投资建设的。张宏明的祖父曾在抗战时期参与过“台湾义勇队”的后勤工作,从小听着祖父讲述两岸同胞并肩抗战故事长大的他,一直希望能为两岸融合做些实事。2018年,张宏明带着台湾先进的果蔬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到甘肃,在兰州新区打造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如今,示范园不仅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还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本地农民。农户王建国说:“以前种庄稼靠经验,收入不稳定。现在跟着张老板学技术,种出来的圣女果又大又甜,还能卖到全国各地,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感谢台湾来的朋友,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除了农业,陇台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开花结果。2024年,台湾某新能源企业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建立了“陇台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双方共同研发的光伏储能技术,不仅提高了甘肃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台湾企业开拓了西北市场。

在教育领域,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成为陇台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校每年都会邀请台湾高校的教师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也会选派学生前往台湾高校交换学习。2024年,台湾明志科技大学的李教授来校讲授《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在课堂上,他特意分享了抗战时期台湾化工行业工人秘密为大陆抗日武装提供物资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受触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张浩,在2023年前往台湾交换学习期间,主动参与了“两岸青年抗战历史研习社”,和台湾学生一起走访抗战老兵、整理历史资料。他说:“在台湾,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讨论历史、畅想未来,发现彼此对民族复兴有着同样的期盼。这种交流,让我更加坚信,两岸青年携手合作,一定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陇台融合的实践告诉我们,历史的记忆从来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它会转化为推动现实发展的动力。抗战时期,两岸同胞为了民族独立而并肩作战;如今,两岸同胞为了民族复兴而携手合作。从敦煌文化的传承到经济产业的互补,从教育领域的交流到青年之间的互动,陇台融合的每一步,都在续写着“两岸一家亲”的新篇章。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共同历史的铭记,对共同民族身份的认同。

三、青年勇担当:在铭记与传承中助力民族复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抗战历史的传承者,也是两岸融合的推动者,更是民族复兴的建设者。站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每一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师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做抗战历史的“守护者”,让共同的记忆代代相传。在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抗战故事分享会”“两岸抗战历史图片展”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那些跨越海峡的英雄事迹。比如,我们可以邀请经历过抗战的老兵(或老兵后代)来校讲述历史,用鲜活的故事打动人心;可以组织学生编写《两岸抗战英雄名录》,将那些被遗忘的英雄事迹记录下来;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漫画等形式新颖的作品,向更多人传播抗战历史。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青年史学社”就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通过采访台湾老兵后代,制作了系列短视频《爷爷的抗战日记》,在学校公众号和视频号发布后,引发了强烈反响,不仅让校内师生深受教育,还吸引了不少台湾青年的关注。这种方式,让历史不再遥远,让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

其次,我们要做两岸交流的“搭建者”,用实际行动拉近彼此的距离。作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平台,主动与台湾高校的学生开展交流。比如,在专业学习上,我们可以和台湾高校的学生共同开展“陇台新能源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享技术成果、探讨行业发展;在文化生活上,我们可以举办“陇台青年文化节”,展示甘肃的秦腔、剪纸、牛肉面文化,也学习台湾的歌仔戏、布袋戏、凤梨酥制作技艺,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假期,参与“陇台青年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台湾的乡村开展支教,到甘肃的企业参与实习,用亲身经历感受两岸的发展,用真诚的互动消除隔阂。正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李萌所说:“以前对台湾的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通过和台湾学生一起做项目,我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只要多交流、多沟通,就能打破误解,成为好朋友。”

最后,我们要做民族复兴的“践行者”,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抗战时期,两岸同胞为了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一切;如今,我们为了民族复兴,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作为石化类高校的学生,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在石油化工、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刻苦钻研,为国家的产业升级、能源安全贡献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无论是在大陆创业,还是到台湾发展,都要牢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用实际行动为两岸融合、民族复兴添砖加瓦。台湾青年王浩宇,2022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来到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他说:“甘肃的煤化工产业很有潜力,我的研究能为这里的环保事业做贡献,也能为两岸的技术交流搭建桥梁。我希望毕业后能留在甘肃工作,和大陆的青年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80年前,两岸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独立和台湾光复;8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以史为鉴,携手共进。作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师生,我们要牢记抗战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传承两岸同胞同心同德的精神,在陇台融合的实践中贡献智慧和力量,用青春和奋斗,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民族复兴”答卷。相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