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深秋,厦门港的风裹着咸涩,陈守义把泛黄的族谱塞进儿子陈望海怀里,又将一张手写的船票按在他掌心:“到了台湾,好好守着根,等我接你回家。”十岁的望海攥着船票,看着父亲的身影在雾里缩成黑点,直到渡轮的汽笛声刺破海峡的寂静。
这一别,便是四十载。望海在台湾成家,儿子陈明宇自小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书桌抽屉里总锁着那张褪色的船票,还有父亲手绘的大陆地图——标注着厦门的老厝、武夷山的茶田,每一笔都浸着思念。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望海攥着地图连夜排队,却在通关时因突发心脏病倒下,临终前他抓着明宇的手:“替我回家,把族谱续上,告诉那边的亲人,我们从来没忘。”
2019年,明宇带着族谱和船票回到厦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找到陈家后人——陈守义的曾孙陈念祖。念祖是位青年历史教师,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岸同根的史料照片,桌上摊着刚整理好的抗日老兵名录。“我爷爷常说,太爷爷当年在台儿庄打过仗,和台湾的战友约定,胜利后一起回福建种茶。”念祖翻出老照片,照片里两个青年并肩而立,背后是“还我河山”的标语,“您看,这就是您太爷爷和我太爷爷。”
明宇的眼眶红了。他跟着念祖走在厦门老巷,青石板路和父亲描述的一模一样;登上武夷山,云雾间的茶田让他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家乡的茶香能飘到台湾”。念祖带他去社区的两岸交流中心,这里常有台湾青年来学闽南语、做传统糕点,明宇看着孩子们一起包润饼,突然明白父亲口中的“回家”,从来不是一张船票的距离。
2024年,明宇的女儿陈思涵考上了厦门大学,行李箱里装着那张传了三代的船票。开学第一天,她在“两岸青年共促复兴”分享会上展示族谱:“我爷爷说,这族谱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连接海峡两岸的根。”台下,念祖带着学生们举起手中的史料册,册页间夹着的老照片与新合影重叠,阳光透过窗户,落在“铭记历史、共促复兴”的横幅上,温暖而明亮。
如今,厦门港的渡轮频繁穿梭,陈家人常聚在老厝里泡茶,明宇教大陆的晚辈写台湾的方言字,念祖给台湾的亲人讲大陆的发展。那张褪色的船票被装裱在相框里,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旁边是新拍的全家福——照片里,海峡两岸的亲人并肩而笑,身后是湛蓝的大海,海风吹拂着,仿佛在诉说:两岸同源,血脉相依,分割的岁月终会过去,复兴的路上,我们永远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