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烽火映两岸 同心向复兴
—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力量 坚定推进祖国统一信念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张焕霞    时间:2025-11-1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也是台湾光复 80 周年。80 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抱着“救台湾必先救祖国”的理念,自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投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台湾的光复,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无数台湾同胞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既是为了铭记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 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坚定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

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湾总督府礼堂内,日本投降仪式庄严举行。当中国代表宣布“从今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时,会场内外欢声雷动,台湾各地民众自发走上街头,挥舞着自制国旗,热泪盈眶地高呼“祖国万岁”。这一历史瞬间不仅洗刷了民族耻辱,更重塑了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认知与国家认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回望,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台湾的光复, 彻底粉碎了近代以来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根 基。1895 年甲午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此后半个世纪里,两岸同胞虽隔海相望,却始终心脉相连。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台湾爱国志士罗福星秘密组建“台湾同盟会”,深入高山族部落宣传抗日主张,他在狱中写下“杀身以成仁,毋宁为玉碎”的绝笔, 激励着无数台胞跨越海峡投身抗战。在福建漳州,台湾青年李友邦组建“台湾义勇队”,队员中既有台湾原住民猎手,也有福建沿海渔民, 他们熟悉海峡地理,多次驾着小渔船突破日军封锁,为大陆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和情报。据史料记载,整个抗战期间,约 5 万台湾同胞直

接参加大陆抗日武装,近 20 万台胞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战,他们与大陆同胞一道,用鲜血证明:台湾从来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两岸同胞始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从两岸关系发展的视角审视,抗日战争期间形成的“共御外侮” 精神,至今仍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浙江温州平阳,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两岸抗日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一件特殊的展品——一本泛黄的《战地日记》,作者是台湾医生陈星。1939 年,陈星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来到平阳,在山区搭建临时医院,为抗日军民治病。日记中写道:“接诊的福建兵小王,腿上中了弹还笑着说‘等打跑鬼子,我带你去台湾看阿里山’;护理员温州姑娘阿妹,每天背着药箱翻山越岭,说‘台湾和温州一样,都是咱中国的好地方’。”如今,陈星的孙子陈致远继承祖父遗志,在温州创办了“两岸医疗融合工作室”,定期组织台湾医护人员来大陆交流,为两岸患者提供联合诊疗服务。他常说:“祖父当年与大陆同胞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如今要靠我们用实际行动延续——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携手发展。”这样的故事,在海峡两岸还有很多:从台湾农民来福建漳州种植高山茶,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到两岸青年共同开发“抗战历史数字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再到厦门、金门共建“两岸民间信仰交流基地”,延续妈祖文化等共同的民俗传承——这些实践都证明,两岸融合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植根于共同历史记忆、顺应民族复兴潮流的必然选择。

从家族故事的微观视角切入,更能感受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深情。家住台湾台南的吴金贵老人,家中珍藏着一张 1946 年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中,他的父亲吴阿旺穿着中国军队军装,身旁站着从福建莆田来台寻亲的弟弟吴阿福。1937 年,吴阿旺被日军强征入伍,被迫前往东南亚战场,期间与家人失去联系。1945 年台湾光复后,吴阿旺辗转回到台南,第一件事就是托人跨海寻找亲人。1946 年,弟弟吴阿福带着母亲的遗物——一双手工布鞋来到台南,兄弟二人相见时抱头痛哭,母亲在布鞋里缝的字条“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成为吴家世代相传的家训。如今,吴金贵的儿子吴健明是台南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他经常带着学生走访台南的抗日遗址, 讲述祖父和叔公的故事:“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台湾光复不是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而是无数先辈用思念和坚守换来的——我们的根在大陆,我们的未来也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紧紧连在一起。”2023 年,吴健明还组织学生与福建泉州的中学开展“云端研学”,两岸学生共同撰写《两岸家族抗战故事集》,让血脉相连的记忆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 已经深深熔铸于两岸同胞的血脉之中。两岸同胞这种血肉相连、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感,超越了地理的阻隔和政治的纷扰,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强大凝聚力。这段被历史深刻铭记的集体记忆,如今在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引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是连接两岸的情感纽带,更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 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少数“台独”分裂势力试图篡改抗战历史、割裂两岸血脉,这种行径不仅违背历史潮流,更遭到两岸同胞的坚决反对。从台湾各界人士自发举办“台湾光复纪念展”,到大陆各地保护修缮两岸共同的抗战遗址;从两岸学者共同编写《两岸抗战史》,到两岸青年携手开展“重走抗战路”研学活动, 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正在用实际行动守护共同的历史记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必然会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抗日战争期间两岸同胞同仇敌忾的烽火岁月,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台湾的前途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岸同胞都应铭记共同的历史记忆,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合作中共享发展成果,在文化交流中传承民族精神, 在共同奋斗中推进民族复兴——让两岸同胞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让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共同书写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