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山海同辉:从历史烽火到融合新生
——台湾光复八十周年纪念有感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白创兴    时间:2025-11-18

当一九四五年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台湾在历经半世纪漂泊后终于归航。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三千五百万英魂以生命铸就的必然——台湾光复,从来不是孤立的凯旋,而是中华民族用血与火熔铸的领土完整丰碑。

——题记

回溯历史长河,台湾始终是中华版图上不曾偏移的坐标。三国时东吴的船帆初现夷洲海岸,掀开了两岸往来的第一页官史;元代的澎湖巡检司将海岛纳入行政疆域,让中央政令首度抵达这片苍翠之地;明末郑成功率军东渡,不仅收复故土,更让中华文脉在赤崁楼前重续薪火;清廷设立台湾府,则如一枚钤印,将宝岛永远烙入中国治下的图册。1895年甲午硝烟散尽,台湾虽如离枝的叶,被迫飘零海外,但血脉的根系始终深扎故土。雾社林间回荡着赛德克猎刀出鞘的铮鸣,大陆战场上奔涌着台湾义勇队冲锋的身影,“我是中国人”的呐喊,始终是穿越海峡不曾消散的潮声。直至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里“台湾归还中国”的宣言如春雷炸响,无数台胞的泪水在那一刻决堤——这不仅是胜利的凯歌,更是一个民族对完整山河最庄严的宣誓。而早在十五年前,1930年的秋风已吹遍雾社群山。枫叶如血,却暖不热赛德克人冰封的心。殖民者的皮鞭撕裂土地,禁令绞杀着纹面传承,少年被迫穿上和服,日语诵读声淹没了祖灵的歌谣。就连世代供奉的山神,也要为异族神社让位,但深植于血脉的中华魂,终将在最黑暗处迸发出火光。

起义终败,赛德克人伤亡过半,却把抗争的魂埋进了土里。后来台湾光复,老人们牵着孩子站在莫那·鲁道牺牲的山崖,望着升起的国旗哽咽:“我们的血,没白流”。那片曾染血的枫叶,如今静静躺在纪念馆里。它早失鲜红,却永远印着:中华儿女护土的决心,从不会被风雪熄灭。如今再回望雾社,那些染过血的枫叶早已化作泥土,却在中华大地上长出了新的希望。它让我们懂得:任何试图割裂民族血脉的行径,都抵不过“共属中华”的历史必然;而每一份守护故土的勇气,都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

然而,雾社起义的枪声在台湾山谷回荡时,连横正在台北的书斋里修订《台湾通史》。赛德克族人用刀锋捍卫故土的血性,与他以史笔锚定台湾归属的坚守,看似殊途,却同是中华儿女对抗殖民压迫,守护民族根脉的生死告白。连横的笔,是对抗“文化割裂”的利刃。日本殖民当局妄图用日语、神社抹去台湾的中华印记,他便耗时十余年搜集史料,在《台湾通史》中清晰梳理:从三国夷洲到清代台湾府,台湾始终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当雾社起义爆发,赛德克族人因纹面传统被禁、土地被夺而奋起,恰印证了连横笔下“台湾之民,中华之裔”的事实——殖民者的压迫越狠,两岸同胞共属中华的认同就越坚。他在日记中写道:“莫那·鲁道之勇,非蛮夷之斗,乃中华儿女护土之节”,寥寥数语,便将这场起义从“部落冲突”升华为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重要篇章。

雾社勇士的刀,是连横史学主张的鲜活注脚。莫那·鲁道带领族人以猎刀对抗日军的毒气弹,用生命诠释“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气节,这正是连横在书中歌颂的“中华骨气”。连横深知,殖民统治最可怕的不是武力压制,而是历史记忆的消亡。因此,他不仅在《台湾通史》中为台湾义军立传,更在雾社起义后冒着风险,记录下赛德克族人的抗争细节,将其纳入“台湾抗日史”的脉络--他要让后人知道,台湾同胞从未屈服,这份抗争精神,与大陆人民的抗日斗争一脉相承。无论是连横的“以史明志”,还是雾社勇士的“以血明心”,核心都指向“台湾属中华”的不可动摇。连横用史笔证明“台湾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雾社起义则用生命证明“台湾的抗争,是中华民族的抗争”。二者共同撕开了日本殖民当局“台湾非中国”的谎言,也为后世留下最珍贵的启示:中华儿女守护民族根脉的方式或许不同,但若心向一处、志同一体,便没有任何力量能割裂台湾与大陆的血脉联结。

如今,《台湾通史》的纸页已泛黄,雾社的枫叶换了新红,但连横与雾社勇士共同铸就的中华魂,依然在海峡两岸传递--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仅是记住史笔写下的真相,更是记住刀锋捍卫的信仰;而民族复兴的路上,唯有同心同德,方能不负先辈用笔墨与鲜血守护的“共属中华”之约。

当殖民当局的文网在台湾上空密织,当汉文刊物的油墨香被日语训诫取代,皇民化运动初期的文学抗争,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的意义。张文环笔下的乡土叙事、吴浊流暗藏的精神呐喊,乃至民间私下流传的闽南语诗篇,都在证明:文化的根脉从不是强权可以斩断的。那些在夹缝中留存的文字,既是对殖民统治的无声反抗,更是中华文化在台湾土地上倔强生长的见证。历史终将铭记,“皇民化”运动妄图“去中国化”的开端,非但没能磨灭台湾的民族记忆,反而让两岸同根同源的精神纽带,在抗争中愈发坚韧——这道血脉,历经风雨仍炽热,穿越岁月永相连。皇民化运动发轫时的文学战场,没有硝烟却满是交锋。殖民当局关停汉文学校、操控文学刊物,试图让台湾文学沦为“皇国思想”的传声筒;而张文环、杨逵等作家以笔为矛,在《台湾文学》的字里行间守护乡土记忆,吴浊流在黑暗中书写《亚细亚的孤儿》,为民族精神立碑。这些文字或许微弱,却如暗夜星火,照亮了文化抗争的道路。它们证明,即便语言被限制、思想被钳制,文学承载的民族魂也不会熄灭。“皇民化”运动的开端,不是台湾文化的“终结”,而是一代文人以笔墨为刃,守护中华文化火种的“序章”--这火种,终将在后来的岁月里,重新燎原。

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成果。台湾时事评论员苑举正曾说:“所有的台湾人都要记住,你们能够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我们中华民族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正是因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才会回到祖国怀抱,这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以伤亡3000多万同胞的鲜血换来的,因此台湾人要永远记住抗战历史永远无法磨灭,台湾人是因为抗战胜利才迎来光复。”进入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正在将"团圆"从愿景变为现实。漳浦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打造了全国首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黄瑞宝带着蝴蝶兰品种在此扎根17年,培育3000余个品种远销海外;蔡志阳以“台胞科技特派员”身份帮扶乡村产业升级,让120余种奇珍异果在大陆土地上丰收 。台商李瑞河在祖籍地创办的企业,已从茶业拓展为涵盖教育、医疗、文旅的综合性集团,成为融合发展的标杆。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头回望,两岸关系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到丘逢甲“拒倭守土”的呐喊,再到今日两岸共同书写的融合篇章,一代代中国人用行动证明:维护国家统一,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使命。海峡不是分裂的屏障,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台湾不是游离的孤舟,而是与大陆同航的巨轮。当两岸同胞同心同德,把个人的理想融入民族的复兴,把两岸的发展汇入时代的洪流,我们必将冲破一切阻碍,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让中华民族以更完整、更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