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受台方某农业协会邀请,经省市台办批准,我们一行15人赴台进行为期8天的现代精细农业交流考察活动。初到台湾,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就如同从北到南、从甘到闽旅行般自然和亲切。站在宝岛的海港码头,海风轻拂面庞,带着大海独有的咸涩气息。极目远眺,对岸的灯火若隐若现,在茫茫夜色中闪烁,似是在轻轻诉说着一段段跨越时空的故事。
130年前,刘铭传在台湾修建铁路,那句“台海虽阔,终为一家”,宛如洪钟大吕,在时空的长河中久久回荡。岁月无情,百年前的铁轨如今已锈迹斑斑,那深深浅浅的枕木,承载着岁月的重量,更刻着同一个民族的记忆密码。每一道锈痕,都是时光的印记;每一根枕木,都诉说着两岸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考察的第一站是台南的有机农场。农场主林先生戴着斗笠,黝黑的脸上堆着憨厚的笑,操着一口带着闽南腔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解无土栽培技术。他的大棚里,生菜绿油油地立在营养液中,叶片上还挂着清晨的露水。“你们大陆的温室技术也很厉害,”“今年去山东考察,看到你们用物联网控温,真是大开眼界。”他蹲下身拨弄着菜叶。午饭时,他执意要我们尝尝自家种的杨桃,切开来的果肉像星星,酸甜的汁水溅在舌尖,竟和儿时三叔家院子里结的果子一个味道。
在台中参观花卉种植基地时,遇到了正在修剪蝴蝶兰的王大姐。她听说我们来自西北,眼睛一下子亮了;“我妹妹嫁在西安,去年带外孙回来,说那边的兵马俑可壮观了!”她一边麻利地给花枝套上营养袋,一边絮絮叨叨讲着妹妹家的琐事,说外甥女不爱吃辣,说西安的泡馍要掰得碎才入味,语气亲切得像在说隔壁邻居。临走时,她塞给我们每人一小束刚剪下的石斛兰,“这花耐养,带回大陆插在瓶里,能开半个月呢。”
在台湾的日子里,每一处风景,每一个人,都如同一幅温暖的画卷徐徐展开。所到之处,台湾同胞的热情好客,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份血浓于水的情谊。我想,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习俗、共同的信仰,这是我们血脉相连的最好证明。就像那流传千古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处何地,对故乡的眷恋、对同根同源的认同,始终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当我们来到台湾嘉义大学,一场充满趣味与温情的互动拉开帷幕。接待我们的校方负责人,在得知我们带队团长和台湾歌手辛晓琪名字只差一个字时,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他热情地带领团队,诚挚邀请我们一同唱响辛晓琪的经典歌曲《别问旧伤口》。那一刻,歌声响起,旋律在空气中流淌,所有人的心也紧紧相连。原本略显拘谨的氛围,瞬间变得融洽而随意,交流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圆满而亲切地展开。大家的笑容、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两岸之间从未有过距离。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入,我们与台湾同胞的交流愈发密切。无论是田间地头探讨农业技术时的热烈,还是围坐一起分享生活点滴时的温馨,都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手足情深,其乐融融”的深刻含义。
离开前的最后一个下午,我们在阿里山的茶园里喝茶。茶农泡的高山乌龙,茶汤清透如琥珀,抿一口,兰花香从舌尖漫到鼻尖。“你们武夷岩茶也很好,”茶农捧着紫砂壶说,“前年去福建参加茶博会,喝到正山小种,那股子醇厚劲儿,至今记得。”他将泡过的茶叶倒在掌心,“你看,阿里山的茶青,武夷山的茶青,揉捻、发酵、烘焙,工序不同,可泡在水里,都是一样的清香。”我们细品散发着淡淡清香的乌龙茶,同样思考着,无论是阿里山的茶叶,还是武夷山的茶叶,浸润之后,都能在同一个茶杯里,绽放出沁人心脾的芬芳。这就如同两岸人民,虽然暂时被海峡分隔,但我们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终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携手共进,共同书写辉煌的篇章。
返程的飞机冲上云霄时,我望着舷窗外的海峡。碧蓝的海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像一条缀满碎钻的绸带。忽然想起林先生的杨桃、王大姐的石斛兰、嘉义大学的歌声,还有阿里山茶汤里的芬芳。这些细碎的片段串联起来,拼凑出最生动的答案:两岸的土地孕育着同样的生灵,两岸的人民揣着同样的乡愁,就像这茶与水,无论来自哪座山、哪条溪,相遇时总能交融出最动人的滋味。
血脉相连,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它藏在相似的眉眼间,含在共通的乡音里,浸在同饮的一杯茶中。当飞机穿过云层,朝着大陆的方向飞来时,我知道,这段跨越海峡的情谊,早已像那杯乌龙茶的余香,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心底。我们坚信,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这份情都将坚定不移,成为我们走向统一、走向繁荣的强大动力。
时隔七年,但台湾旅行的朝朝暮暮宛如昨日般亲切。我相信,洋流终会交汇,季风终将转向,而那些被海浪分隔的岛屿,终会在同一个黎明的潮汐里,心手相连。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期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