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洪流淘尽万千往事,唯有绵延情意,似永恒刻录于天地之间。蓦然回首,但见黄河奔涌,惊涛拍岸,一段尘封的记忆正破浪而出。
祖父的晚年,是在黄河岸边的老屋里度过的。他总爱坐在那把磨得发亮的藤椅上,对着一个褪色的红木匣子发呆。夕阳穿过窗棂,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那沉默的背影,像一座凝固的山。
有时,我会看见他颤抖着手打开匣子,里头并无贵重之物,只有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信纸已经泛黄,而照片也早已褪色,背面隐约可见“抗战纪念”和“台湾光复”的字样。他看着看着,眼眶便红了,嘴唇翕动,反复喃喃着:“勿忘啊……勿忘……”声音很轻,却像黄河底的暗流,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问过父亲,父亲只叹息:“那是你爷爷的心结,有关于一位再也没回来的朋友。”直到祖父去世,我在整理遗物时,才在匣子底层发现了一封粘补多次的信。
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光仁兄,见字如面。弟等已抵台月余,光复之景,万民欢腾,然百业待兴。多亏了你为我们提供当归药,当归当归,我们何时才归?待到归家之时,必赴陇与兄共醉,勿忘啊!”
林成江,一位来自台湾的抗战医生,在1945年时,在祖父所在部队参与医疗救助,两人因性情相投,而结为生死之交。台湾光复后,林成江满怀热情,第一时间返回故乡参与建设。临别前,他留了这封信给祖父,与祖父约定了见面之期。
起初还有书信往来,后来音讯全无。祖父写过许多信都石沉大海,那一封信与“勿忘”的嘱托成了他心中永不愈合的伤口。他沉默,是因为将所有的思念与疑问都藏在了心里;他落泪,是他或许猜到了结果却不愿意相信。
后来经过省台办的帮助,找到了林成江的后人。屏幕那头的老人,拿出一模一样的纪念照片,泪流满面,说父亲回去后因一场变故不幸离世,临终前他唯一的遗言就是“勿忘甘肃的李大哥,勿忘再见的约定”。
原来“勿忘”是两个人对彼此的承诺,而祖父用一生,沉默的守护着这份承诺。
祖父已故去十余年,每每想起此事,我便热泪盈眶。祁连山的山脉绵延着两岸的情谊,而祖父的情藏在祁连山的脉络中。时过境迁,我终于明白了祖父的“勿忘”不单是对一份沉甸甸未被时光冲淡的信,更是对那一湾至今仍未被填平的海峡。一声嘱咐,两重山海!
勿忘,勿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