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山河记:从陇原烽火到海峡归帆的荣光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索 颖    时间:2025-11-18

当春风漫过兰州沈家岭的沟壑,漫山的沙棘丛里,总会有细碎的紫色小花缀在褐色的土坡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还藏着1949年兰州战役时的弹痕。那些嵌在岩石里的弹片,被岁月磨成了温润的浅灰色,像大地的勋章,默默镌刻着八十多年前,陇原儿女与全国同胞一道,为民族独立而战的峥嵘。而在海峡对岸,台北中山堂前的玉兰花每年四月都会如期绽放,花瓣落在青石板上,仿佛还能映出1945年10月25日那天,万人空巷的欢呼里,台湾同胞举着“还我河山”标语的身影。山河无言,却以草木为笔、以岁月为卷,写下了“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铁证,记下了两岸同胞同抗外侮、共盼复兴的赤诚。

陇原烽火:土坡上的抗战记忆

甘肃,这片横亘在西北的土地,虽远离抗日前线的硝烟,却始终是民族救亡的重要后方。走进兰州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纪念馆,青砖灰瓦的院落里,一棵老槐树的枝干遒劲如铁,树洞里还留存着当年躲避轰炸时,工作人员藏进去的文件袋残角。春日里,槐花开得满院清香,花瓣落在展厅里那架老式收发报机上,仿佛能透过电流的杂音,听见八十多年前,这里日夜不停传递的抗战情报——从陇东根据地的物资调配,到台湾义勇队在大陆的抗敌动态,每一份电报都连着“保卫祖国”的共同信念。

在天水市秦州区的玉泉观,山门外的石阶上,有几处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抗战时期,当地青年参军时磨出的印记。1938年,甘肃各地掀起“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征兵热潮,无数陇原子弟背着干粮,从这里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的遗迹,奔赴台儿庄、淞沪等战场。秋日的清晨,阳光穿过观里的古柏,将树影投在石阶的凹痕上,像是给这些青春的足迹镀上了一层金边。当地老人说,那时每到重阳节,总会有母亲来这里烧香,把写着儿子名字的红布条系在柏树上,盼着“娃能活着回来,盼着日本人早点被打跑,盼着台湾能早点回家”。

张掖市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旁,那片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田。每年盛夏,金黄的花盘都朝着东方,像是在凝望远方的海峡。抗战时期,这里曾是西路军战士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战场。而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浙江,台湾义勇队的战士们也正用闽南语向群众宣传抗日,喊出“台湾是中国的,我们要和大陆同胞一起,把侵略者赶出去”。如今,向日葵田边的木牌上刻着“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风拂过花田时,沙沙的声响像是跨越时空的呼应,诉说着“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真理。

海峡归帆:街巷里的光复荣光

台北中山堂的红砖墙,是台湾光复最鲜活的见证。1945年10月25日,这里举行了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当日本投降代表在降书上签字时,堂前广场上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有人挥舞着自制的红旗,有人捧着家里珍藏的唐山带来的瓷器,还有老人带着孙辈,指着堂顶的匾额说“咱们现在是中国人了,再也不用学日语,再也不用改日本名了”。如今,每当深秋,中山堂前的银杏树会落下满地金黄,游客们踩着落叶走过,总能看到墙上悬挂的“台湾光复纪念展”海报,海报里的老照片上,台湾同胞脸上的笑容,与大陆各地庆祝抗战胜利的照片里的笑容,一模一样。

在台南的赤嵌楼,明郑时期的古城墙下,有一块“闽台一家亲”的石碑,石碑旁的凤凰木每年夏天都会开出火红的花。抗战时期,台南的爱国商人曾通过赤嵌楼旁的港口,偷偷向大陆运送药品和粮食,支援前线抗战。他们在货物包装上印着“同安”“漳州”等祖籍地的名字,用闽南语暗号与大陆的地下工作者接头,只为了“让大陆的同胞能多一份力量,让台湾能早一天回到中国”。如今,赤嵌楼里的展览厅里,还陈列着当年的货箱和暗号纸条,阳光透过楼窗照在上面,仿佛能看见那些无名商人奔波的身影,听见他们低声说“咱们都是中国人,这点苦不算什么”。

高雄的爱河旁,有一座“两岸抗战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上刻着近3万名台湾籍抗战英雄的名字。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大陆游客和台湾同胞一起,在这里献花、鞠躬。爱河的水缓缓流淌,岸边的木棉树开着鲜红的花,像是在为这些英雄们哀悼。纪念碑旁的解说牌上写着:“抗战时期,近3万名台湾同胞回到大陆,加入八路军、新四军、台湾义勇队等抗日队伍,用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1945年台湾光复,是他们与大陆同胞共同奋斗的成果,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吹过解说牌,像是在反复诉说:台湾的光复,从来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两岸同胞同仇敌忾、共抗外侮的必然结果。

山河同源:草木间的血脉深情

黄河蜿蜒向东,滋养着大陆的土地;台湾海峡的水,从福建的泉州湾流向台湾,连接着两岸的家园。这水,是同源的——就像两岸的草木,甘肃的沙棘和台湾的相思树,虽生长在不同的土地,却都有着坚韧的根;甘肃的胡杨和台湾的樟树,虽经历不同的气候,却都有着常青的魂。

在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飞天”捧着莲花,姿态优美;在台湾的云林县,传统布袋戏里的“关公”“妈祖”,造型与福建、甘肃的民间艺术如出一辙。抗战时期,敦煌的文物工作者曾冒着战火,将莫高窟的珍贵文物运往内地保护,而台湾的布袋戏艺人则用传统剧目,向台湾同胞宣传抗日,讲述“岳飞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唤醒大家的民族意识。如今,莫高窟的壁画前,常有台湾的青年学子驻足观看,他们说“这些壁画和我们台湾的民间艺术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在台湾的布袋戏博物馆里,也能看到来自甘肃的皮影戏展品,游客们说“原来我们的文化这么像,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铭记向新:岁月里的复兴之约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当晨光再次照亮兰州沈家岭的沙棘花,照亮台北中山堂的玉兰花,我们站在这片共同的土地上,回望八十年的岁月——那些烽火中的坚守,那些光复时的欢呼,那些草木间的深情,都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血脉不能断,复兴的道路,需要两岸同胞一起走。

在甘肃的抗战纪念馆里,年轻的讲解员正用多媒体设备,向两岸游客展示抗战时期的史实:从甘肃籍战士在台儿庄战役中的牺牲,到台湾义勇队在浙江的抗敌;从兰州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传递的情报,到台湾同胞向大陆运送的物资。游客们看着屏幕上的老照片,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有人红了眼眶,有人低声感叹“原来两岸的抗战史,是连在一起的”。而在台湾的抗战纪念场所,也常有大陆的学者来交流,他们带着大陆的抗战史料,与台湾的研究者一起,梳理两岸同胞共同抗敌的历史,让更多人知道“台湾光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成果,台湾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

春日的风,吹过甘肃的麦浪,也吹过台湾的稻田;秋日的月,照在甘肃的祁连山上,也照在台湾的阿里山上。这风,这月,是两岸共有的;这山河,这历史,是两岸共有的;这民族复兴的梦想,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追求。就像兰州黄河边的老槐树,历经风雨却愈发繁茂;就像台北中山堂前的银杏树,每年都会开出新的枝叶——两岸同胞的情谊,也会在铭记历史中愈发深厚,在共促复兴中愈发坚定。

山河无言,却见证着所有的忠诚与热爱;岁月无声,却记录着所有的坚守与期盼。八十年前,两岸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独立和台湾光复;八十年后,我们更要用初心和使命,守护好这份历史,共同奔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因为我们同属中华民族,因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这山河大地,永远是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