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亦是最亮的航标。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回望,那段峥嵘岁月里,两岸同胞以“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的决绝、“祖国存则台湾存”的信念,共同筑起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谱写壮丽史诗。八十年沧海桑田,抗战烽火远去,但两岸同胞在血火中凝结的民族记忆,始终是推动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2025年秋阳中,北京天安门广场“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标识熠熠生辉。从央视专题报道到社交媒体“致敬抗战”话题,从校园历史讲座到社区老兵故事会,全国正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记忆传承。铭记这段同仇敌忾的过往,不仅是缅怀先烈,更是从中汲取力量,凝聚两岸同胞共赴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之力。
一、同仇敌忾: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历史印记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离祖国,台湾同胞陷入50年殖民统治,但爱国情怀未灭。割台消息传来,举人汪春源等联名上书,丘逢甲率义军与刘永福黑旗军并肩御敌。此后,从北埔事件到雾社事件,从山林游击战到武装起义,台湾同胞持续抗争。2025年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中,两岸联合拍摄的纪录片《血火同源》让这些尘封往事重见天日,影片中苗栗老阿婆抚摸抗日猎枪,称“杀倭”是祖辈的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台湾同胞更感“覆巢之下无完卵”。珍贵老照片记录了李友邦将军组建“台湾义勇队”救治伤员、连震东参加抗战宣传笔记以及5万余名台湾青年投身抗战等事迹。展览解说词称“祖国的命运,就是台湾的命运”。五十年抗争中,台湾同胞牺牲逾数十万人,他们的热血与大陆同胞交融,共同铸就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二、台湾光复:民族复兴征程的关键里程碑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内,中国政府正式宣告台湾省光复。这一时刻,是全体中华儿女用14年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果实,更是两岸同胞共同书写的历史丰碑。它彻底洗刷了《马关条约》的民族耻辱,让中国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胜国的姿态,重新确立了大国地位;它将两岸同胞的血脉纽带进一步熔铸,以“重归祖国”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台湾省光复的意义,远不止于领土的回归。它是民族觉醒的标志——当四万万同胞团结御侮,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展现出“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强大凝聚力;它是复兴起点的昭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更能体会这句话的分量。2025年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式上,新型隐身战机掠过天安门上空,国产航母编队在南海接受检阅,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是民族复兴的坚实底气。而台湾光复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复兴不是空中楼阁,它根植于每一次抵御外侮的抗争,凝结于每一份共克时艰的团结。正如参与过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回归的老外交官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从抗战胜利到港澳回归,再到未来的祖国统一,这条道路的每一步,都写满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奋进。”
三、总体方略:新时代推进统一的战略指引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形成了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2025年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台湾的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复兴。”这一方略,既有着历史的厚重,又彰显着时代的智慧。
它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障。从制定对台工作顶层设计到构建全国“一盘棋”格局,党的领导始终是应对复杂局势、凝聚各方力量的“定盘星”。2025年“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福建的落地,正是这一方略的生动实践——示范区内,台湾青年创业园、两岸教育合作基地、文化交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台湾同胞更直接地共享大陆发展红利。
它以“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推进统一”为历史逻辑。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也必将随民族复兴而解决。2025年,大陆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科技实力跃居全球前列,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对台吸引力与日俱增。正如台湾企业家在“两岸经贸合作论坛”上的感慨:“大陆的发展机遇,就是台湾的机遇;大陆的复兴进程,就是台湾的复兴进程。”
它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最佳方式。我们愿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同时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绝不允许任何势力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2025年,针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的言论,国防部在阅兵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态:“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能力、有信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人都不要低估我们的决心!”
四、共盼统一:携手书写民族复兴的时代华章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2025年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这样的诗句被两岸同胞反复引用。无论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祖国统一”的巨型标语,还是台北街头“两岸一家亲”的公益广告;无论是大陆高校里台湾学生参与的“抗战精神宣讲团”,还是台湾中小学中增设的“两岸共同抗战”历史课程,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谁也不能缺席。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科技实力跃居全球前列,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愈发清晰。但我们更要铭记:没有抗战时期两岸同胞的并肩作战,便没有台湾光复的历史契机;没有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便没有今日推进统一的底气与基础。
当前,尽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割,两岸同胞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从未改变。我们要传承抗战精神中的团结基因,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通过经济合作让台湾同胞共享大陆发展红利,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心灵契合,通过人员往来厚植民意基础。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以坚定的决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更要以抗战历史为镜,凝聚起“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台湾同胞的参与,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祖国统一的实现,是民族复兴的必然标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历史的航标昭示我们,从救亡图存的抗战烽火到迈向复兴的壮阔征程,两岸同胞始终是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今朝,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以伟大抗战精神凝聚最深沉的民族共识,唤醒两岸同胞共御外侮、共谋复兴的历史记忆;以两岸深度融合夯实最坚实的情感纽带,共创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局,增进心灵契合;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汇聚最磅礴的团结伟力,14亿中华儿女同心同向,无坚不摧。
历史的长卷波澜壮阔,复兴的伟业昭示必然。在民族复兴的浩荡东风里,在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期盼中,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时刻必将到来,台湾回家之路必将更加坚定铿锵!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书写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让团圆的山河焕发新时代的璀璨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