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两岸同脉赋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孔宪懿 石辉玲    时间:2025-11-18

盖闻乾坤定位,华夏肇基;日月昭昭,文明永续。自仓颉作书,甲骨铸史,我中华儿女,同承炎黄血脉,共沐孔孟儒风。观夫台湾,古称夷洲,汉属会稽,隋隶建安,唐归岭南,宋入福建,元设巡检,明置司卫,清入版图——此乃史册凿凿,铁证如山。台湾之民,多自中原迁徙,披荆斩棘,与大陆同胞共拓南疆,同耕海疆。汉字为媒,典籍为鉴,朱子理学传于台岛,妈祖香火连于湄洲;郑成功驱荷复台,刘铭传抚疆兴学,皆我民族共有的丰碑。血脉之亲,如九曲黄河,源同而流远;文化之脉,似万里长城,体连而魂通。

近代以降,风云骤变,外侮频仍,台海一度隔阻。然海峡浅浅,难断骨肉深情;岁月悠悠,不减桑梓眷恋。余光中先生“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道尽两岸儿女共有的牵念;邓丽君歌声飘过海峡,唱的是同一腔家国情怀。多少老兵倚门望大陆,泪湿衣襟;多少台胞跨海寻根祖,长跪宗祠。此等深情,非外力所能割裂,非时势所能消磨,盖因“中国”二字,早已刻入骨髓,融于血脉。

   今逢盛世,国运昌隆,两岸融合之势,如江河奔海,不可遏止。观夫经济之融,通贸互市,年逾万亿,台商来陆投资兴业者,逾十万众,工厂遍布大江南北,产品惠及千家万户。昆山台商区,机器轰鸣里藏着“两岸制造”的默契;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数字流转间写着“共促繁荣”的篇章。文化之融,更是繁花似锦:故宫文物合璧展出,《富春山居图》终得团圆;昆曲与歌仔戏同台演绎,唐诗与宋词共谱新篇。学术研讨,两岸学者共探华夏文明之奥义;青年夏令营,宝岛学子与大陆同窗共登长城,同游西湖,在笑语中消融隔阂,在相知中筑牢认同。

更有民生之融,暖人心扉。“小三通”架起便民之桥,厦门至金门,朝发夕返,买菜就医如走邻舍;居住证政策落地,台胞在陆可享社保、购房、入学同等权益,“两岸一家亲”从愿景化为实景。漳州台胞医院里,大陆医生为台胞诊病,语带乡音;上海台商子女学校,课本里“我们的祖国”章节,与大陆学子同诵同习。此等融合,非强扭之合,乃民心所向,如草木生长,自然而然,根深叶茂。

夫向心力者,源于同源之血脉;凝聚力者,成于共荣之愿景。当两岸同胞共祭黄帝陵,同拜孔夫子,那份对文化根脉的认同,便是向心力之基;当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大陆企业共拓海外市场,那份对民族复兴的期盼,便是凝聚力之魂。看那海峡论坛上,白发老者执手叹“相见恨晚”,青年才俊击掌誓“共创未来”;听那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里,企业家热议“产业链互补”,创业者畅谈“共享新机遇”。此等场景,皆显我中华民族,虽经风雨,终能同心同德,共赴

前程。

或曰:融合之路,难免波折。然试看历史长河,合则兴,分则衰,乃千古不易之理。昔战国七雄,归于一统,方有秦汉雄风;魏晋南北朝,终归隋唐,乃成盛世气象。我中华民族,正是在一次次融合中,凝聚起磅礴之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日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已是共识。经济融合,可强民族之基;文化融合,可铸民族之魂;心灵融合,可聚民族之力。

台湾者,中国之台湾也;台湾同胞者,中国之同胞也。两岸融合,非为某方之利,乃为整个中华民族之兴。当高铁通至海峡西岸,当5G信号覆盖两岸城乡,当两岸青年共研芯片、同探太空,那股向心力,便如磁石吸铁,愈聚愈强;那份凝聚力,便如钢筋铸塔,愈固愈坚。

嗟乎!国之不强,何谈尊严;民之不聚,何言复兴?忆往昔,烽烟中挺起民族脊梁;看今朝,盛世里铸就千秋辉煌。吾辈当承先烈志,继往圣功,以爱国为心,以奋斗为笔,书中华之华章,绘复兴之宏图。让那赤子情,如长江奔涌,永不停歇;让那强国梦,似泰山屹立,万古长青!聊以七律铭记烽火岁月,携中华共情之士齐赴复兴:

卢沟月冷记当年,烽火燃遍九州天。

两岸同仇驱虎豹,一衣带水共枕戈。

台岛光复昭青史,华夏新生启宏篇。

习总方略指航向,民族复兴志愈坚。

 

陇台携手谋发展,血脉相连心相牵。

故园故事传千古,家国情怀系万端。

融合之路春潮涌,同心共筑梦团圆。

且待金瓯成一统,共庆神州日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