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两岸同胞共同御敌的历史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台湾同胞投身抗战的壮阔历程,剖析台湾光复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以及陇台融合实践等维度,阐释抗战精神对凝聚民族力量的当代价值,揭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历史必然,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筑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历史镜鉴与现实启示。
一、烽火同仇敌忾:两岸同胞抗战历史的血脉印记
(一)台湾同胞的抗日先声
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后,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从未停歇。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台湾抗日志士立即在东京召开会议,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御外侮”。雾社起义领袖莫那·鲁道的后代在抗战期间组织“高砂义勇队”,先后有3000余名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加入新四军,在皖南战场用猎枪和砍刀抗击日寇。1937年淞沪会战中,台湾将士李友邦组建的“台湾义勇队”在金华设立战时医院,救治伤员2万余人次,其创作的《台湾革命歌》唱遍东南战区:“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
(二)大陆与台湾的抗战呼应
在延安,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号召“联合一切爱国同胞,为收复台湾而奋斗”。重庆国民政府设立“台湾调查委员会”,着手制定光复后的治理方案。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郑重宣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为台湾光复奠定法理基础。与此同时,台湾知识分子在大陆创办《台湾青年》等刊物,宣扬台胞与祖国同命运的理念,作家张我军在《大公报》撰文疾呼:“台湾人的血也是中华民族的血,台湾人的奋斗就是中国的奋斗。”
(三)陇原大地的台湾情缘
抗日战争时期,甘肃作为大后方,留下了两岸同胞共赴国难的特殊印记。1942年,兰州空战期间,来自台湾的飞行员李栋梁驾驶战机击落日机3架,其随身携带的《台湾地图》背面写着“此生不收复故土,誓不还家”。在敦煌莫高窟,台湾画家张大千带领弟子修复壁画时,特意将《飞天》图中的飘带绘成“台湾海峡”与“大陆海岸线”的联结形态。天水伏羲庙曾作为“台湾义勇队”的临时医疗站,当地百姓与台湾医护人员共同救治伤员的故事,至今仍在陇东南民间流传。这些跨越山海的抗战记忆,成为陇台两地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
二、光复铸就里程碑:抗战胜利对民族复兴的深远影响
(一)国家主权的完整回归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当陈仪将军宣布“从今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时,台北市30万民众涌上街头,家家户户挂起国旗,锣鼓声、鞭炮声持续三日不绝。美国《纽约时报》当时报道:“台湾人民的喜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胜利表情,这标志着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最终凯旋。”台湾光复结束了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彻底洗刷了甲午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这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成果,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首次完全战胜外来侵略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转折点。台湾光复掉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重塑了民族尊严,为后续国际地位提升及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民族精神的淬火升华
抗战期间,两岸同胞用鲜血凝聚成“共赴国难、民族至上”的精神纽带。台湾诗人丘逢甲的后裔丘念台率领“东区服务队”在粤东开展游击战,其家训“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成为两岸抗日志士的共同信念。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焕发着强大力量:2020年台湾青年组成“中华儿女抗疫联盟”,向武汉捐赠50万只口罩,物资箱上印着“两岸一心,共克时艰”;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台湾慈济基金会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志愿者用当地方言安抚受灾群众:“咱们都是一家人,难处一起扛。”
(三)复兴征程的历史坐标
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从近代屈辱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光复庆典上指出:“台湾的归来,使中国东北、台湾两大块失地重入版图,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光荣。”从历史维度看,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共同构成了民族复兴的“双里程碑”——前者洗刷了百年屈辱,后者完成了领土整合,两者共同奠定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际地位,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三、融合共筑复兴梦:从历史镜鉴到当代实践的价值转化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台湾问题的解决始终是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抗战历史深刻表明: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当前,两岸经济融合持续深化,2024年陇台贸易额突破80亿元,甘肃中药材在台湾市场占有率达35%,台资企业在兰州新区建成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带动周边2000余农户增收。这种经济互嵌背后是文化认同的深化——敦煌研究院与台湾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丝路与海峡”文物展,吸引两岸观众超百万人次,其中《武威铜奔马》与《毛公鼎》的同场展出,直观诠释了“两岸同根、文化同源”的历史事实。
(二)新时代两岸关系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陇台两地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范式:兰州设立“台湾青年创业驿站”,为来甘台胞提供“一站式”服务,累计孵化项目47个;敦煌研究院与台湾高校共建“丝绸之路与台湾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出版学术著作12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连续15年邀请台湾代表团参加,”同祭人文始祖、共祈民族复兴”成为两岸同胞的文化共识。这些实践印证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同源,心灵契合”的客观事实,也为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鲜活样本。
(三)凝聚民族向心力的精神纽带
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具有特殊的凝聚价值。台湾抗日志士后代组成的“中华儿女抗日战争纪念协会”,每年都会来甘肃开展“重走抗战路”活动,在兰州空战纪念馆前,台胞林明仁感慨:“祖父当年从台湾到大陆参战,就是为了民族尊严。今天我们两岸青年更应携手同心,完成祖辈未竟的复兴大业。”这种精神传承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2024年,两岸青年共同发起“丝路薪火”接力活动,从敦煌出发骑行至厦门,沿途宣讲抗战历史中的两岸故事,吸引超过10万青年线上线下参与,充分展现了民族精神对凝聚两岸共识的重要作用。
四、历史启示与时代召唤:共绘民族复兴同心圆
(一)历史不容割裂的法理逻辑
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国际社会对“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共识具有坚实的国际法基础。抗战胜利80年来,尽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从未改变。当前,某些外部势力和“台独”分裂势力试图歪曲历史、割裂两岸联结,但抗战时期两岸同胞用鲜血凝成的历史记忆,正是驳斥“台独”谬论的最有力武器。正如台湾历史学家连横所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这种历史正义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共筑同心圆的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从抗战时期的血火同心到新时代的融合发展,两岸同胞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铭记历史启示:唯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唯有民族复兴,才能实现人民幸福。陇台两地可进一步深化以下实践:建立“抗战历史记忆共享库”,系统整理两岸同胞共同抗战的史料;打造“丝路·海峡”文化交流品牌,推动陇台文化互鉴;设立“两岸青年复兴论坛”,为民族未来共商大计。通过这些行动,让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动力,让民族精神凝聚成复兴伟力。
五、结语
从1895年割台之痛到1945年光复之兴,从抗战时期的血火并肩到新时代的融合发展,两岸同胞的命运始终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抗日战争暨台湾光复的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伟大见证,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坐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化陇台融合发展,共担民族复兴大义,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正如黄河与浊水溪终归大海,两岸同胞终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实现完全统一,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篇章。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