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以乐为桥:在抗战音乐中铭记历史 共赴民族复兴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梁 琼    时间:2025-11-19

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我时常思考,音乐这门艺术,除了带给人审美享受,还能承载怎样的精神力量与历史使命。当“铭记抗战岁月·共享民族复兴”的主题摆在面前,我深知,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正是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沟通两岸情感、助力民族复兴的桥梁。在教学中,我也致力于通过这些音乐,让学生们触摸历史的温度,汲取奋进的力量。

抗战音乐:烽火中的精神号角

抗战时期,音乐成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重要武器。从街头巷尾的救亡歌曲,到舞台上的大型声乐作品,无数音乐人用音符谱写着民族的抗争与希望。

1.救亡歌曲的广泛传播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至今仍能让每个中国人心潮澎湃。在抗战年代,它如同一声惊雷,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当时,这首歌通过电台、街头演唱等方式,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甚至在台湾,也有爱国志士冒着风险传唱。

还有《松花江上》,那哀婉又悲愤的旋律,诉说着东北同胞的流离失所与对故土的眷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每次教学生演唱这首歌,我都会强调,要唱出那种对家乡的深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学生们在演唱过程中,也能深刻感受到当时民众的苦难与抗争精神。

这些救亡歌曲,形式简单、易于传唱,却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它们就像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爱国热情,让大家在歌声中凝聚起共御外侮的决心。在声乐教学中,我会将这些歌曲作为重点,不仅教学生演唱技巧,更引导他们去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让他们明白,音乐不只是旋律的组合,更是时代的呐喊。

2.大型声乐作品的史诗叙事

除了短小精悍的救亡歌曲,抗战时期也诞生了许多大型声乐作品,以宏大的叙事展现民族的抗战史诗。比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象征,描绘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斗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合唱《黄河大合唱》时,那磅礴的气势、激昂的情绪,让他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黄河儿女的英勇无畏。

我会给学生们讲述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他深入延安,接触到大量的民间音乐和抗战故事,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声、旋律等,让学生们理解这部作品如何通过音乐语言塑造出宏大的历史场景和英雄形象。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更能让他们从艺术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的伟大。

两岸音乐:血脉相连的艺术共鸣

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抗战时期,台湾同胞也以音乐为武器,开展抗日斗争,同时,两岸音乐也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共鸣。

1.台湾同胞的音乐抗争

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音乐成为了台湾同胞表达民族情感、反抗殖民压迫的重要方式。许多台湾音乐人创作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反抗精神的歌曲。比如,邓雨贤创作的《雨夜花》,原本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民谣,但在抗战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台湾同胞思念祖国、反抗日本文化同化的象征。

还有一些台湾爱国志士,将大陆的抗战歌曲传到台湾,或者以当地的音乐形式创作抗日歌曲。这些歌曲在台湾秘密流传,激励着台湾同胞的抗日斗志。在教学中,我会引入这些台湾抗战音乐作品,让学生们了解台湾同胞在抗战中的音乐抗争,明白两岸同胞在精神层面是紧密相连的,共同的民族情感在音乐中得到了体现。

2.两岸音乐的交流互动

抗战时期,也有不少大陆音乐人到台湾(或通过其他途径)与台湾音乐人进行交流,或者台湾音乐人来到大陆,参与到抗战音乐的创作与传播中。这种交流互动,促进了两岸音乐的融合与发展,也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情感联系。比如,一些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音乐队伍中,和大陆音乐人一起创作、演出。他们带来的台湾民间音乐元素,也为大陆的抗战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关注这种两岸音乐的交流互动,让他们认识到,两岸音乐同根同源,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滋养、共同发展,这种血脉相连的关系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裂的。

音乐教学:传承抗战精神,助力民族复兴

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始终将传承抗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作为重要目标。

1.课堂教学:历史与艺术的融合

在声乐课教学中,我会用大量的课时讲解抗战时期的音乐。不仅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还会结合历史事件,让学生们明白每一首歌曲、每一部作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比如,在讲解《义勇军进行曲》时,我会给学生们播放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让他们看到战士们在这首歌的鼓舞下奋勇杀敌的场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精神内涵,选择抗战歌曲作为学生的练习曲目。在指导学生演唱时,我会注重引导他们体会歌曲中的情感,要求他们不仅仅是唱准旋律、节奏,更要唱出歌曲的灵魂,唱出那份爱国之情、抗争之志。

2.实践活动:让音乐走出课堂

平时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抗战音乐精神。比如,举办抗战歌曲合唱比赛,鼓励学生们以班级、社团为单位,精心排练抗战歌曲。在比赛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更能让他们在集体排练、演出中,深刻体会到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

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中小学进行抗战音乐宣讲和演出。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讲解和演唱,将抗战音乐背后的故事和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自己也能得到锻炼和成长,更加明确作为音乐学习者和传承者的责任。

未来展望:以音乐之美,绘就复兴之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抗战音乐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属于过去,更能为当下和未来提供精神动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深入挖掘抗战音乐的内涵,将其与新时代的音乐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们铭记历史,从抗战音乐中汲取爱国、奋斗、团结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们以抗战音乐为灵感,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用音乐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为民族复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时,我也期待着,通过音乐这座桥梁,能有更多的两岸青年走到一起,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歌唱、而奋斗。相信在音乐的感染和凝聚下,两岸同胞的心会贴得更近,民族复兴的步伐会迈得更稳、更快。

结语

抗战岁月虽已远去,但抗战音乐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却历久弥新。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将始终以乐为桥,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们铭记抗战历史,感悟民族精神,让音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两岸情感、助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愿我们在音乐的旋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