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铭记抗战岁月,共享民族复兴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吴 双    时间:2025-11-19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也是台湾光复八十周年。作为一名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我有幸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来到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做为交换生开始新的学期。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我的想象多半来自书本、新闻和身边人口中的点滴——台北的街头、夜市的热闹、真材实料的奶茶、以及课堂上不同的教学方式。真正来到这里,才发现许多细节比想象更鲜活,也触动我不断去思考历史与当下、文化差异与民族情感之间的关系。

飞机落地桃园的时候,窗外是一片湿润的绿,空气里带着海的味道,这和我在西北读书时常闻到的风沙与干燥大不相同。我在出发前有点忐忑:要适应新的城市、新的课堂以及新的生活节奏。下了飞机的第一感觉是熟悉又陌生——广播说着普通话,但腔调带着台湾独有的味道,听着让人觉得亲切,却也有一丝新鲜感。

文化大学坐落在山间,校园依着坡势而建。我到校第一天就被山城交融的景致吸引:校舍、树影、远处的高楼,和城市夜里流动的光线共同构成一种既现代又有历史厚度的画面。站在校园高处往下看,台北像一张精致的地图,街道紧凑,机车穿梭,行人匆匆,城市的节奏与西北的宽广不同,但同样充满生活气息。

我非常幸运,虽然没有被安排和学校其他的同学住在一个宿舍,但我被安排住在学校二人间宿舍,室友是来自山东的女孩。她刚搬完行李,看到我进门,热情地打招呼,笑声把宿舍的陌生感很快驱散。我们并没有立刻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但那晚我们一边整理东西,一边交换彼此对台湾的第一印象。她更期待夜市的各种小吃,而我更想知道这里的课堂到底与我在大陆的课堂有什么不同。两个人在狭小的房间里聊着家的事、学校的事、课程的安排,似乎一切都变得可分享,并且也都对交换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

第一周的课程体验,是我此行最难忘的一部分。我报了一门专业选修课,第一堂课的开场与我熟悉的课堂截然不同。老师没有直接讲课,而是给我们介绍他自己的多重身份,并且让我们分成小组玩互动小游戏——对一根马克笔展开想象,然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分享并且表演,比如马克笔可以是“望远镜”,也可以是“吸管”,“水杯”等等。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大家开始讨论表演,气氛瞬间热络起来。课堂上偶尔有即兴的笑料,老师会在一旁笑着点评,然后把讨论引回课程本身。

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我来说既新鲜又有点小紧张。我在西北师范大学习惯了较为严谨的课堂形式:老师系统讲授、学生认真记笔记、偶尔提问答疑。那种课堂强调条理性和知识传授,而这里老师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力。互动带来的不是浅薄,而是让人更愿意表达,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更直接。下课后,我常会在心里回味课堂上的一个有趣的点,想着如果把这种教学方法和我们那边的课程结合起来,会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台北的几天,许多生活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第一次从学校下山走进市区,同学带我去喝一杯“正宗”的珍珠奶茶。那是一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店,奶茶的香浓、茶味的回甘、珍珠的弹劲都让我惊讶。喝过之后我才理解为什么这种饮品在两岸都如此受欢迎——它把一种平凡的日常变成了可以共同谈论的记忆。第一次坐捷运的时候,我因为口渴下意识想要喝水,被旁边的同学轻声提醒:车厢里不能饮食,甚至不能喝水。那一刻挺尴尬的,但我也很快接受了这个规则。这样的规定在刚开始看来是约束,但它带来的结果是车厢整洁、空气清新以及没有随意的垃圾。我开始理解,很多小规则的存在,正是为了维护公共空间的舒适度。

在台湾的街头,便利店无处不在。7-11、全家之类的小店不仅能买零食饮品,还能缴费、寄件、打印文档,甚至可以购买车票!这种便利和效率让我惊讶不已。另外一个明显的不同是消费习惯。回到大陆后我早已习惯用手机一键支付,但在台湾仍然有不少地方依赖现金。起初我经常因为要带一大堆零钱找钱而手忙脚乱,这也促使我学着提前准备现金和钱包,慢慢体会到面对面交易时那种直接与人的接触。支付方式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地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一个是高速数字化的便利,另一个是保留了更多线下交流的温度。

夜市,是台北给我的另一个深刻体验。周末我和舍友去了士林夜市,那天人流如织,摊位灯火通明。我们一边排队买蚵仔煎,一边听摊主和顾客的有趣对话;有位卖豆花的老伯还和我们聊起附近老店的传说。那些热闹的声音、扑鼻的香味、摊贩招呼时的笑脸,让我觉得夜市不仅仅是吃的场所,更是城市记忆的集散地。与舍友分享一份大鸡排,边走边吃时,我们笑着讨论各自家乡的夜市风味,发现很多东西其实很相近——人们对美味、热闹和烟火气的追求是一样的。

除了生活的细节,我也注意到街头一些更深层的历史印记。台北有不少日据时期留下的建筑与街区,它们在城市里显得沉静而有故事感。有些视频,展示着当年台湾同胞在殖民统治下的抗争与台湾光复的历史影像。站在那些旧照片和视频前,我的情绪很复杂:既有对历史苦难的沉痛感受,也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从小到大,我在大陆听过许多关于抗战的故事,那些关于坚韧与牺牲的叙述在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在这里看到不同地域的同胞也曾有相似的遭遇,心里生出一种说不清的联系感——我们并非完全割裂的两岸,而是有着共同记忆和血脉联系的民族。

在展馆的一段短片前,我静静坐着,看着影像中普通人的面孔:农民、店主、学生、母亲……他们在时代洪流中承受苦难,也用行动坚持着对家园的热爱。那一刻我明白,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痛楚,而是为了让我们不忘来路,从中汲取力量,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台湾光复八十周年的纪念,不应只是回顾过去的胜利,它还应唤起我们对当下的思索:如何让民族的记忆转化为和解、理解与共同前行的动力。

在此行的短短一周里,我和本地学生还没有建立非常深刻的私人关系,大多数交往还停留在课堂的点头、食堂的寒暄和友好的询问。但正是这些浅浅的接触让我对两岸青年的真实生活有了初步的理解:大家的兴趣、笑点、对未来的期待,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课堂上的那位幽默的老师、夜市摊主的热情、便利店阿姨的耐心,这些都构成了我对台北的第一印象。

作为一代新青年,我们承担着传承历史、促进理解的责任。铭记抗战岁月并不是为了加深对立,而是要让我们懂得团结的价值。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外侮时,民族的团结是最强的力量。今天的我们,应该把这种力量转化为促进两岸青年交流、共同奋斗的动力。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走访更多的纪念场馆,倾听台湾同学和长辈们的家庭故事,记录下那些被时间带走却不应被忘却的声音。我也希望把我在大陆的所见所闻带给这里的朋友,让彼此的理解在交流中慢慢加深。

站在文化大学的高处看夜景时,我常常会想象一个场景:未来的某一天,两岸的青年可以像同学一样无拘无束地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历史、文化与未来;我们的课堂可以有更多互访与合作,我们的展览可以展示彼此的家族记忆;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多地互相体验——你来我的城市,我去你的夜市。那种自由往来的状态,会让“民族复兴”这个宏大命题,有了更具体的、接地气的实现方式。

短暂的一周只是个开始,但对我来说,它已足够丰盈。在这里我看到了差异,也看到了共通;看到了日常生活的细节,也看到了历史的份量。作为一名大陆来的青年学生,我愿意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把交流当作桥梁,把尊重当作前进的基石。“铭记抗战岁月、共享民族复兴”这样的主题不应只是官方的口号,而应当通过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动来践行:在课堂上尊重彼此的表达,在公共场所遵守规则以维护公共文明,在夜市里与陌生人分享微小的温暖,在博物馆里静静聆听文物的声音。

未来的路还长,我也还有很多要学的东西:如何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如何把个人的经历转化为推动交流的动力,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参与到现实的建设中去。离开台湾回到大陆之后,我会把这里的所见所感带回去,与身边的人分享,让更多人知道:在海峡的这边和那边,我们其实共享着很多共同的记忆与期待。

愿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用实际行动把两岸的理解与交流一代代延续下去。海峡并不应该成为隔断我们的墙,而应成为连接我们、促使我们共同前进的桥。作为一名有幸在文化大学学习的交换生,我怀着一颗真挚的心,期待未来能与更多台湾的朋友深入交流,共同为民族的美好未来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