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循迹南梁薪火 共筑复兴之梦

来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邵彩茹 马玉婕 蒲星星    时间:2025-11-19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也是台湾光复 80 周年。站在南梁革命纪念馆的英雄纪念碑前,我们举起右拳,郑重地重温入党誓词。此刻,阳光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石显得更加庄重肃穆。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铭记历史”四个字的深沉意义。那些在岁月中铭刻的抗争与坚守,不仅是大陆军民壮丽的热血史诗,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共同记忆。南梁黄土之下埋藏的烽火记忆,与台湾碧海之间回荡的抗争呐喊,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共赴国难的壮丽篇章。而今日,在复兴征程上,我们更需以精神为纽带,将两岸同胞的心紧紧相连,共同前行。

南梁,这座镶嵌在陕甘高原上的红色堡垒,曾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更是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在南梁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一盏布满茶渍的煤油灯静静陈列,灯壁上的茶渍如年轮般记录着岁月。讲解员说这是习仲勋同志当年用过的照明工具。昏黄的灯光下,我们仿佛看到先辈们围坐窑洞, 一边分析抗战形势,一边起草土地政策的身影——他们深知,只有让百姓安居、让根据地稳固,才能为全国抗战提供坚实后盾。这种“面向群众、坚守信念”的南梁精神,与台湾同胞在日据时期的抗争精神一脉相承。从南梁根据地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坚守到雾社事件中赛德克同胞“以血祭祖”的抗争;从抗大七分校学员“雪地练兵”的坚毅,到“台湾义勇队”“驰骋江淮”的英勇——两岸儿女虽隔山望海,但从未停止过对民族独立的追寻,以同样的赤诚守护着民族的根与魂。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湾光复仪式上,当中国政府代表接过受降书时,当中国政府代表接过受降书的那一刻,南梁窑洞里的灯光与台湾街头的欢呼,共同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初光。

在列宁小学旧址,教室里的课桌与讲台虽已老旧,却仍透着穿越时空的力量。讲解员指着一张老照片告诉我们,抗战时期,这里的孩子们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为红军放哨送信,最小的年仅八岁。这让我想起台湾彰化的“雾峰学堂”,日据时期,校长林献堂以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为掩护,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意识的青年。两岸的教育火种,虽在不同的压迫环境中燃烧,却都坚守着“为民族育新人”的初心。如今,当我们在抗大七分校旧址看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在台湾抗日纪念馆读到青年学生的爱国诗稿,更能明白:无论身处大陆还是台湾,我们两岸青年的血脉里,始终奔涌着同样的爱国基因,青年永远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复兴路上的生力军。

此次南梁之行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军民大生产纪念馆里的一组数据:1941年至 1943 年,南梁根据地军民共开垦荒地百万亩,生产粮食数十万石,不仅实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还为前线输送了大量物资。那些布满裂纹的镢头、转动的纺车,诉说着“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奋斗故事。而在台湾,抗战时期的同胞们同样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企业家李友邦组织“台湾义勇队”奔赴前线,普通民众秘密捐献钱款物资,甚至有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大陆参加抗战。两岸人民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唇齿相依”的真谛。两岸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举,早已将“中华民族”四个字刻进彼此的血脉。正如南梁革命先辈所说:“我们守的不是一块根据地,是整个民族的希望。”这句话,同样是台湾同胞在抗争岁月中的心声。

离开南梁时,夕阳为子午岭镀上了金边。如今的南梁,早已告别了贫瘠,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而台湾的日月潭、阿里山, 也在两岸交流中迎来了更多大陆游客的身影。

晨光中的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庄严肃穆,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踏入展馆,目光瞬间被“陇东分区政权建设”“支援抗战”展区的实物与史料牢牢吸引。玻璃展柜里,泛黄的动员令、磨损的步枪、补丁摞补丁的军鞋,无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陇东儿女与全国同胞同仇敌忾的岁月——无数青年挥别故土奔赴前线,乡亲们连夜赶制军衣、筹措粮草用最朴素的行动支援着抗日前线。这一幕幕,让我真切读懂了“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深刻内涵:彼时的中华大地,无论大陆还是台湾,亿万同胞心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侵略的钢铁长城。

走出纪念馆,庆城博物馆的展陈则串联起这片土地的过往与今朝。从商周青铜上的纹饰到近代工业的遗存,讲解员的讲述让我们清晰看到,抗战岁月的苦难与抗争,早已融入庆城的发展血脉,成为推动城市变迁的精神动力。而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里,岐伯与黄帝论医的典故、传承千年的医理智慧,更让我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仅源于共同的抗争史,更根植于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当我们登上周祖陵,在周祖祠聆听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时,这份感悟愈发深刻:从远古农耕文明的萌芽,到抗战时期的生死与共,再到如今两岸共盼复兴的愿景,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未割裂, 两岸同胞的情感从未疏远。站在周祖陵远眺,我愈发坚信:铭记抗战岁月中两岸同胞的共同抗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就一定能汇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让两岸同胞在共享民族荣光的道路上越走越近。

80 年前,两岸同胞以血肉之躯共筑抗战长城,迎来了民族解放的曙光;80 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应铭记那段“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南梁的窑洞、台湾的古厝,都珍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南梁精神中的“坚守”与“开拓”,正是两岸青年共同的精神坐标。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南梁精神为笔,以两岸情谊为墨,在民族复兴的画卷上写下青春篇章, 既要以脚步丈量历史,传承好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更要以行动促进交流,用学识和担当搭建起陇台融合、两岸同心的桥梁。

铭记抗战岁月,是为了不让历史蒙尘;共享民族复兴,是因为我们本是一家。从南梁的薪火到台湾的乡愁,从过去的抗争到今日的奋进,两岸同胞始终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携手同行。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共同的精神力量,就一定能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梦想,让五星红旗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