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我国举行了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抗日战争,是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在这十四年里,无数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我们看到了无数的英雄壮举,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党派信仰,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正是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让我们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人、领导者张澜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蹂躏中华大地的那些风雨如晦的艰难岁月里,胸怀家国的他毅然决然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去,为赴国难,奔走呼号,身扛重任,做出了艰辛努力和重要贡献。
张澜(1872—1955),四川南充人,字方表,故后来人们以“表老”尊称之。张澜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我国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他奔走呼号,促成川军出省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三个月之内,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东北三省。张澜当时以满怀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土沦陷的悲愤,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抗战爆发,他利用自身的影响,奔走呼号,竭力敦促刘湘、邓锡侯、李家钰、宋哲元等川军将领率军出川抗战。最初,在由张澜担任主任的“省抗”的组织下,四川各界民众3000余人,在少城公园隆重举行“欢送出川抗战将士大会”,为首批出川抗战的川军将士壮行。会后,首批出川部队驰援上海、戍守南京,留下了一系列视死如归、御敌救国的壮烈史篇。
其中最典型的是对刘湘的争取工作,刘湘曾是张澜的旧属并和张澜交情颇深,因此其抗战主张深受张澜的影响,刘湘在战略问题上经常征求张澜的意见,张澜总是多方劝说其应在为国为民方面多作贡献。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委任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当即托着病躯率领川军出川抗日,1938年1月在汉口辞世之前他留下了那句时至今日依旧令人震聋发聩的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他积极斡旋,力促各方共同抗敌。1933年4月张澜以考察教育与实业为名,组团联络南方各省的军政实力派,把川内团结抗战的呼声带往各地。1936年冬,由于张澜的积极建议,刘湘派代表张斯可赴广西,于1937年春夏签订了《川桂红协议》,协议各方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8 年11 月21 日,张澜与梁漱溟应南充地方人士之请,在南充职业中学作报告时说“全国上下,不分党派,共同救亡,除汉奸外,凡中国人都应起来负起抗战建国的责任”。1939年9月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澜说“要相信民众的伟大力量,要大胆的积极的开展民众运动,造成全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无比巨大的反对日寇侵略的力量,来置敌寇于死地”。张澜担任民盟主席后,秘密发展了龙云、刘文辉、潘文华等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龙云和潘文华还让自己的儿子龙绳武、潘清洲加入了民盟。发展刘文辉入盟时,张澜对刘文辉说:“我们抗战形势很艰巨,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的斗争更加尖锐,你老站在民盟外面不好,应该站进来”。之后一批在军界担任要职的将领先后加入民盟。
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张澜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除了在国内要发动民众外,主张抛弃意识形态的分歧,还要“在国际上摆脱孤立,审择良友,联合苏联,联合一切反法西斯国家”。
他担当重任,领导抗日救亡运动。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张澜万分愤怒,不顾年事已高,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7月23日,经张澜等斡旋,由中共成都地下党领导人车耀先等创办的“成都各界救亡联合会”更名而来的“四川民众华联合北抗战后援会”,经与中国国民党省党部谈判,四川地方实力派与国共两党联合组成“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简称“省抗”),他挑起了四川省抗战后援会主任的重担,积极领导大后方的抗日组织,为子弟兵的后勤保障呕心沥血。省抗成立后相继组织“对日经济绝交委员会”、“抵制仇货委员会”,开战抗日救亡宣传周,在四川全省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9 月18 日,“省抗”举行“九一八”事变六周年纪念万人群众大会,张澜担任大会主席团主席,发表讲话,号召大家一致起来抗敌作战,呼吁政府立刻武装民众,彻底开放学生救国运动,彻底查缉日货、肃清汉奸卖国贼,对日实行经济绝交,动员全民族对日抗战。1938 年2 月7 日至13 日,张澜在成都参与、发起和领导了“反侵略运动宣传周”。
他反对投降,积极维护统一战线。在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国内少数汉奸公然散播妥协、投降的言论,暗地里媚日作奸,张澜十分痛恨这一卖国行径。在1938年底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上,他针对汪精卫与敌妥协的谈话,严词责问并严厉批驳他的谬论。会后不久,12 月29 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公开叛国投敌。张澜闻讯后,于1939 年 1 月3 日会同黄炎培等发表《讨汪通电》,通电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年9 月2 日在接受《新蜀报》记者专访时,张澜再次声讨汪精卫,正是在张澜等人的推动下,国民参政会在汪精卫叛国10个月后通过了《声讨汪逆兆铭》的议案。
1939年1月,中国国民党推出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面对中国国民党的分裂行为,张澜心急如焚,气愤填膺,他曾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是好事,为啥子要反它?恨它?还成立啥子‘防共委员会’,这岂不是在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么!如真要抗日,就不能反共呀!”怼的老蒋无言以对。
他筹建民盟,坚持抗日民主团结。张澜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期间特别是在皖南事变爆发后,当他认识到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铲除异己的做法是民族国家的大不幸,会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时,他认为应该形成一个中间派的集团,来协调国共之间的冲突,力促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加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前身是统一建国同志会,由于其组织弱小,政治作用难以发挥,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等人认为有必要筹组一个更加严密的政治组织。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加上急需成立中间政治组织的考量,他积极奔走,在1941年3月19日,参与组建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最初的政治主张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张澜被推举为第一届民盟中央主席,在他的带领下民盟成员始终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在他的领导下,民盟不断的发展壮大,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促进国共合作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